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舊筆記及歸經歌訣補充


病機十九條

(黃帝內經‧素問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一、五臟病機: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指六淫,六風或內風,及中風之風。內風的發病急驟,卒然昏厥,肌體抽搐角弓反張,喎僻不遂頭暈目眩,肢體動搖、震顫等現象。

:振掉、動搖不定。

:眼黑、頭暈目眩。

暈眩不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內寒陽虛陰勝之內寒。

外寒外來之寒邪。

收引:指經脈拘急攣縮,伴有疼痛症。

痙攣

當歸四逆湯

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各種氣機方面的病變。

膹鬱:呼吸急迫,胸部痞閉阻塞。

憂、怒、恐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內濕內在脾虛、濕氣重。

外濕外在的濕邪。

腫滿:水腫脹滿。

水腫氣脹

苓桂术甘湯

五苓散

越婢湯

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為火盛之病理表現。

:頭目昏蒙不清,神志昏糊煩亂。

:筋脈四肢抽搐。

黃連湯

白虎湯

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疼痛癢

瀉心湯

二、六氣病機

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下焦

:厥逆,四肢厥冷。少陰

:指二便不通。

:指二便不禁。大腸

:指下焦肝腎。

四逆湯

苓桂味甘湯

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上中二焦

:指肺痿和痿躄。陽明

:指咳嗽氣逆。肺

:指嘔吐反胃。胃

:指肺胃

理中湯

小建中湯

葛根湯

9、諸禁鼓慓,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噤):口噤牙關緊閉,口不開。

鼓慓:鼓戰慄。

如喪神守:心神煩亂不安。

百合地黃湯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筋脈拘急,身體強直,口噤反張。

項強:頸項強直,轉動不靈。

葛根湯

大承氣湯

栝蔞桂枝湯

11、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上逆,嘔逆。

衝上:上沖(突然向上)火性炎上。

苓桂味甘湯

12、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裡熱

:指腫脹。

腹大:腹大脹滿熱結於內。

防己黃耆湯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躁擾不寧,動起不安。

:精神錯亂,神志不安。

:越過常度。

桂枝加桂湯

抵當湯

桃仁承氣湯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突然急驟發生。

強直:乃筋脈失柔,肢體活動不靈。

中風、破傷風

桃仁承氣湯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指腸鳴腹脹,有聲,敲之如鼓。

己椒藶黃圓

16、諸病胕腫,痛酸驚駭,皆屬於火。

:足背

痛酸驚駭:浮腫疼痛,酸楚難名,甚而心神不寧,驚駭不定。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左右扭轉。

:角弓反張。

:曲也。

水液:小便。

:混濁。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表寒

水液:指病人之痰、涕、便、尿、嘔吐物。

附子湯

真武湯

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嘔吐酸:發生較急如噴射狀腹瀉。

暴注下迫:裏急後重,排便不順。

大黃甘草湯

小半夏湯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心經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並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薑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薑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薑,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薑。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薑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韋幫。
溫用烏藥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薑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經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並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松山社大筆記20090415

中醫養生藥膳

20090415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用量

珍珠

甘、鹹,寒

心、肝

1.鎮心定驚:驚悸,癲癇,驚風等證(金箔鎮心丸)
2.
清肝除翳:肝熱目赤(真珠散),肝虛目昏等證
3.
收斂生肌:潰瘍不斂(生肌散),喉痛腐爛(珠黃散),皮膚濕疹等

慈禧太后美白方

『玉容散』是慈禧太后五十三歲時,使用此方治療顏面的黑斑、粗糙、保持美白的宮廷御方,具有溫經、驅風、活絡經脈、美白去粉剌促進臉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玉容散』的成份包括:

白牽牛、白蘞、白細辛、甘松、白芨、白蓮蕊、白茯苓、 白芷、白术、白僵蠶、白丁香、白附子、白扁豆各一兩、荊芥、獨活、羌活、檀香各五錢,防風五錢,珍珠二分,共研細末,再加上綠豆粉一兩。

方法:用約二十克的『玉容散』細粉加上四分之一的蛋白調成稀膏,每日睡前先用溫水洗面,再用此膏薄薄的一層敷在臉上,等乾後洗去。療程約十四天,之後隔日使用。夏天每天使用一次。

另可局部配合臉部穴位按摩來活潑肌膚的血液、淋巴循環、舒經絡、調節氣血以減少黑色素沉澱。

除了以上的治療和調外,當然保持情緒上的樂觀,生活作息正常,睡眠要充足,不要常生氣、不抽煙、熬夜,更是藥物治療中維持潔白皮膚的必要注意點。

漢方玉容散
材料:白牽牛、白蘞、白細辛、甘松、白芨、白蓮蕊、白茯苓、白芷、白術、白僵蠶各一兩,荊芥、獨活、羌活、檀香各五錢,白附子、白扁豆各一兩,防風五錢,白丁香一兩,珍珠二分,共研細末,再加上綠豆粉一兩,中藥材行市售玉容粉,以及蛋白一個。
做法:混合到適當的黏稠度,敷在臉部十分鐘(避開眼部周圍),然後用溫水洗淨。
功效:這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秘方,可以治療黑斑、皮膚粗糙,也可美白和去粉刺。

雪白珍珠格格面膜
材料:一包珍珠粉,適量的蛋白。
做法:混合到適當的黏稠度,敷在臉部二十分鐘(避開眼部周圍),然後用溫水洗淨。
功效:有美白、防皺的功效,適用於任何肌膚。

參棗茶
材料:大子參十二克、紅棗十五克。
做法:砂鍋中加水,放入紅棗和參,再用小火熬煮三十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可益氣養血,改善皮膚乾燥粗糙的狀況,使其白潤。

蓮子美白粥
材料:蓮子十克、芡實十克、薏仁二十克、梗米六十克、蜂蜜適量。
做法:用開水泡開蓮子,另用清水浸泡芡實、薏仁三十分鐘備用。將所有材料加入梗米以及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起鍋前加入蜂蜜調味即可。
功效:此粥兼具補元氣與補脾養胃的功效,還可除皺紋,美白肌膚。

施老師美白面膜

材料:白芨10、白芷10、蒿本5、珍珠粉1研細末。

慈禧太后最鍾情的養顏美容秘方之一,就是自製珍珠粉。

《開寶本草》說:珍珠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逆臚,就是皮膚粗糙,起倒剌)。
選擇品質上乘的珍珠,研成細末,用雞蛋清調勻即可。

具體的製作方法是:將珍珠洗淨,用布包好,與豆腐、水一起煮2小時,取出後洗淨,搗碎,再加少許水,緩慢研磨,直到指粘如無時,乾燥即可。

慈禧太后長年使用這一養顏美容妙方滋潤皮膚,她的皮膚因此能夠柔滑白嫩,富於光澤,很有彈性。
慈禧太后對於養顏美容非常講究,這是西太后直到晚年仍然保持容顏不老、青春永駐的秘方之一。

硃砂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用量

硃砂

甘、寒

1.鎮心安神:心火亢盛,心神不安(硃砂安神丸),驚悸,癲癇(磁硃丸,五色丸)等證(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紫雪丹,至寶丹)
2.
清熱解毒:瘡瘍腫毒(太乙紫金丹,生肌定痛散),咽喉腫痛(冰硼散),口舌生瘡等證
內服不宜過量,也不可持續服用,免致汞中毒,肝腎功能不正常者,慎用硃砂,以免加重病情,入藥只宜生用,忌用火煆,因見火則析出水銀,尤易中毒,汞中毒主要表現為急性腐蝕性胃腸炎,壞死性腎病,周圍循環衰竭等,口服含砂製劑多表現性汞中毒,以神經衰弱症候群為主,如心神不安,口中有金屬味,牙齦腫脹,食慾不振,腹痛腹瀉,汞毒性手足震顫,以及肝腎功能損害,性機能減退等,解救方法,可以喝牛奶.蛋清,或服用綠豆湯或黃連解湯,加銀花.土茯苓等,內服藥可用茯神3錢代替.

2

◎硃砂=掛衣=辰砂(含汞)→鎮潛→相火漂越、肝火過旺→硃砂安神丸1.5-2g五分沖服

天王補心丹

道宣律師←玄娤→窺基(三車和尚)→投胎尉遲恭

三車和尚窺基大師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sohalin/shanni/16211852/track

佛家裡有個「三車和尚」,他是窺基大師。當年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取經,走到了中印邊界,是在新疆的最西邊,名叫蔥嶺之地。看到有座小山,它的山頭黑黑的,爬上去才愕然發現,原來是人的頭髮,居然有個人可以跟小山一樣高大。後來他小心翼翼的挖,後來挖出了一個人來,才知道原來是非常久遠前的一個修行人,他已經入定數千年了,於是把他叫起來一探究竟。這位修行人說:「我在如來佛前面的迦葉佛時就入定,準備等如來佛來人間幫我印證。」唐三藏跟他說:「你要等如來佛?如來佛已經走了一千多年了!」這位修行者就說:「我要趕快再入定,等下一位彌勒佛。」唐三藏就說:「不行不行!萬一你入定之後,彌勒佛來了又走了,你不就又錯失了嗎?」唐三藏又說:「這樣好了,我要去西方取經,你趕快往長安去投胎,等我取經回來,可以結一段因緣,彌勒佛來時比較有機會,不是在這邊空等彌勒佛。」

後來,唐三藏取經回來已經過了十九年,算算這小孩也應該十九歲了,當初叫他找一個最大戶的人家去投胎,他應該會投胎給唐太宗作兒子,唐三藏幻想著他要去渡化成就另一位釋迦牟尼佛。結果他回來時問唐太宗:「你有沒有一個兒子十九歲?」唐太宗找了很久,找不到一個十九歲的,就跟唐三藏說:「沒有。」後來查到尉遲恭的哥哥有個兒子,剛好十九歲。唐三藏看了一下,覺得應該就是這一位尉遲公子,所以就想要渡他出家。經過了許多的努力,尉遲公子終於答應了,但因為他是公子出身,出家可以,但要有書籍一車,奴婢一車,酒肉一車,總共要有三車,然後帶了三車的酒肉美女出家去。唐三藏為了渡這個人,真的是用盡苦心,讓他把這些帶到廟裡陪他出家。他出家皈依後,法號上窺下基.從玄奘法師學因明,紹傳唯識法相,是為中土法相宗二祖

由於窺基法師名氣太大,又是代表皇帝出家,當然人人尊敬但是,卻有一個法師看不起他,這個法師是誰?就是道宣律師道宣是法號,唐朝時候佛教盛行,修行的法門也很多,有禪宗,淨土,律宗等等淨土法門主張念佛,死後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禪宗主張明心見性,開悟成佛而律宗主張以戒律為師,嚴格遵守佛陀的教誡,依次第而修 道宣法師就是主張以戒為師的而且他守戒清淨,自我要求甚為嚴格,自己搭茅棚在終南山上苦修,其精進之心,連天人都感動,甚至為他送食可謂已修到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了由於道宣法師嚴格遵守戒律,在唐代也是一個非常出名的大法師,也非常受人尊崇他打骨子裡就瞧不起窺基法師,總想找個機會羞辱羞辱他於是他就寫了一封信給窺基法師,大意是說久仰盛名無緣一見,本擬親自上門請益,無奈目前在山上苦修,不方便下山云云窺基法師收到信以後,就很客氣的回信,並且說不敢承當道宣法師親自上門,最近剛好有空,謹定於某月某日親上終南山拜訪云云

到了約定的日子,窺基法師一如往常,三車五從,浩浩蕩蕩的出發上終南山但到了中南山腳下,道路不方便車行,他就叫隨從在山腳下等他,自己一個人上山去也!等他上了山,道宣法師早在茅棚前恭迎,免不了的相互客套一番賓主坐定,喝茶聊天也,這時已近中午,道宣心想:等一下你就知道了,天人送來的外膾耶!讓你嚐嚐滋味,知道真正修行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左等右等,中餐竟然沒有送到,眼看時間已經超過午時,他只好跟窺基法師連聲抱歉,只好大家一起餓肚子囉(道宣厲遵佛制,日中一餐,過午不食)而窺基法師也不以為意於是兩人聊天喝茶,不覺日之將暮,於是道宣大力留客,請窺基法師留宿一晚,(他要窺基享受一下苦行的樂趣,睡一睡茅棚看滋味如何)窺基法師也在盛情難卻之下留了下來,當晚,道宣法師一如往昔整晚打坐,不倒單,脅不至席.而窺基法師呢?卻是翻來覆去,而且酣聲如雷,道宣被他吵了一整晚,他心想:這還像出家人嗎?明天一定要好好的數落他一頓,依照出家人的禮儀,行住坐臥都有規矩的常言道: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像窺基大師這樣睡姿的出家人大概很少了

第二天一早起來,道宣就開始數落窺基的不是,說他睡沒有睡相,不守規矩,而且酣聲如雷,害他整晚不得休息窺基法師說:昨晚吵得人家不得安眠的,不知道是誰哩!昨天晚上有一個人在打坐,半夜有隻蝨子咬了他一口,這個人很生氣的抓起蝨子,想要捏死牠,但是一想―不能殺生,於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把蝨子往地上一丟,那隻蝨子不幸摔斷了一條腿,整晚哀哀叫,害我不得安眠

道宣法師一聽,臉都綠了,因為昨天晚上真的有一隻蝨子咬他,被他丟到地上……,他不是在睡覺嗎?而且睡得打鼾,怎麼知道的?終於,窺基法師告辭下山,而這時午時又至,送外膾的天女也來了道宣法師一看到天女,很生氣的說:妳是故意拆我的台嗎?昨天我有客人你為什麼沒送來啊?

天女一臉無辜的回答說:我昨天也有送來啊!但是到了這裡,你這個終南山整個被五彩祥雲籠罩,而且四方有四大天王守護著,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天女,進不來啊!到底昨天在這裡的是什麼客人啊?道宣法師一聽,啞口無言也!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blog.xuite.net/sohalin/shanni/16211852/track

天王補心丹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硃砂味,遠志茯苓共養神;
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氣開通腎氣升。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天王補心丹

攝生秘劑

人參、玄參、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黃、辰砂

滋陰清熱,養血安神。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祕或溏,口舌生瘡等證。....讀書之人,所當常服。

天王補心丹

世醫得效方

人參、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天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黃、元參、麥門冬、石菖蒲、茯神、百部、杜仲、甘草

滋陰清熱,補心安神。治神經衰弱、心悸、夢遺、健忘、心神不寧、失眠。

如何煎藥
資料來源:張景岳工作室

中藥的煎藥方法十分重要。明代醫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 ,水火不良,火候失度 ,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家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 在乎此"。可見,方法不可忽視。

1 、 對煎藥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沙鍋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汁濃,質量高,搪瓷燒鍋也可選用。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某些成 分起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生沈澱,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產生毒性。
  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性成分產生"回流"。煎鍋要經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後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

2 、 注 意 加 水 量

  加水量應根據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釐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確定湯劑加水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經驗估量法,另一種是計量加水法,公式如下:

頭煎加水量=藥品總重量*3+煎煮時間*10+服用量
二煎加水量=煎煮時間*10+服用量

3 、煎前浸泡

  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攪拌後浸泡3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4、 掌 握 火 候
5、 注 意 時 間

1.滋 補 類 藥 品
一 般頭汁煮沸後,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第二次汁煮沸後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需燜煮數小時以上。因這類藥品多為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於溶解,煎藥前常需搗碎,並適當延長煎藥時間

2.解表發汗類藥物
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鐘即可。此類藥多是植物全草或花、葉,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藥效。

3.一 般 性 藥
具體情況,一般煮沸後再煎半小時即可。藥物煎煮時間的長短,除與藥物的質地有關,一般來說,凡質地堅硬(有殼類:瓦楞子、牡蠣、龍骨、珍珠母、海螵蛸、龍齒,礦物質:代赭石←椴)、

└→睡眠障礙、、止瀉、縮尿、止帶

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以長為宜;質地軟鬆、氣味易出的藥物煎時宜短。

後下:芳香藥→芍藥、木香、鉤藤、大黃(將軍)


服藥
1、 掌握好劑量

  有些藥過多容易引起中毒 , 如雲南白藥、六神丸等;過少不到藥效,因此要按照醫囑行事。

2、服用中藥的溫度

  中國醫學對服用中藥的溫度非常講究,素來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具體地說,就是分熱服、溫服和冷服三種。
1.熱服:祛寒藥,外感風寒或治療頭痛、關節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
2.溫服:一般治療各種炎症或者發汗解表藥、滋補藥.
3.冷服:清熱、解毒、止吐的中藥。

3、服法

中藥分頭煎二煎,服法以分開服用較好,這樣可使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二煎以相隔4-6小時為宜,煎好後的中藥不宜保存,宜當天煎當天服用。

4、 服 藥 期 間 忌 口

  即此時不宜食用某種食物,否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或降低藥效。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
地黃忌蘿蔔;黃連忌豬肉;麥冬忌鯽魚;仙茅忌牛奶;首烏忌蔥麻;柿霜忌螃蟹;茯苓忌米醋;人參忌茶葉 。 另有傳統說法:甘草、桔梗、烏梅忌豬肉;麥芽忌鯽魚;人參忌蘿蔔;茯苓忌醋
  還 有要 忌生冷、熱、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樣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5、 注 意 服 用 時 間

空腹服: 易於使藥效發揮; 一般多屬補益藥。
飯後服: 適用於身體上部疾病;一般常為作用峻猛,以攻逐病邪為主的藥物。
頓 服: 病情急重者,煎好藥立即服下.
睡時服: 一般安神藥和治療遺尿的常採取此法.

瓦楞子、海螵蛸(烏賊軟骨)→制胃酸

└→烏貝散(烏賊軟骨)、浙貝)

痛→空腹痛→潰瘍

吃後痛→胃炎、十二指腸

半夜痛加燒心痛→胃食道逆流

消化性障礙→打嗝、消化功能差、腸胃激躁症…日本為胃病大國

中藥的分類

解表藥

能發散外邪,解除表證之藥。大多味辛。

辛溫解表藥

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紫蘇葉、生薑、香薷

辛涼解表藥

薄荷、蟬蛻、牛蒡子、淡豆豉、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湧吐藥

大多有毒

瓜蒂、常山、膽礬、藜蘆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竹葉、梔子,夏枯草、淡竹葉,鴨蹠草、西瓜

清熱燥濕藥

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苦參、三顆針、馬尾連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穿心蓮、牛黃、蚤休、魚腥草、射干、半邊蓮、土茯苓、馬勃、馬齒莧、白頭翁、秦皮、綠豆、半枝蓮、山豆根、敗醬、紅藤、白鮮皮、半枝蓮、雞骨草、龍葵、白英、蛇莓、鳳尾草、六月雪、雪膽、金蓮花、蒟蒻、橄欖、萬年青

清熱涼血藥

犀角、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

清虛熱藥

青蒿、銀柴胡、地骨皮、白薇、胡黃蓮

瀉下藥

攻下藥

大黃、芒硝、番瀉葉、巴豆、蘆薈

潤下藥

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藥

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隨子

袪濕藥

袪風濕藥

獨活、威靈仙、蒼耳子、秦艽、防己、桑寄生、五加皮、虎骨、木瓜、白花蛇、海風藤、雷公藤、穿山龍、夏天無、老鸛草

芳香化濕藥

蒼朮、厚朴、藿香、佩蘭、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

利水滲濕藥

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錢草、海金沙、石韋、萆解、茵陳蒿、葫蘆、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鬚、螻蛄

溫裡藥

附子、烏頭、肉桂、乾薑、細辛、吳茱萸、高良薑、花椒、丁香、小茴香、八角茴香

理氣藥

橘皮、青皮、枳實、佛手、木香、香附、烏藥、沉香、鬱金、延胡索、川楝子、薤白、荔枝核、甘松、八月札、玫瑰花、綠萼梅、九香蟲

消食藥

山楂、麥芽、穀芽、神麴、雞內金、萊菔子

驅蟲藥

使君子、苦楝根皮、檳榔、雷丸、鶴虱、貫眾、榧子、鶴草芽

止血藥

大薊、小薊、地榆、苧麻根、紫珠、槐花、白茅根、側柏葉、仙鶴草、羊蹄、百草霜、藕節、白及、棕櫚、三七、茜草、蒲黃、艾葉、卷柏

活血袪瘀藥

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鬱金、薑黃、莪朮、三稜、丹參、虎杖、益母草、雞血藤、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穿山甲、地鱉蟲、水蛭、降香、澤蘭、月季花、自然銅、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乾漆、毛冬青、馬鞭草、水紅花子、石見穿、鬼箭羽、夜明砂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藥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莢、桔梗、前胡、白前、旋覆花、瓜蔞、貝母、天竹黃、竹茹、竹瀝、浮海石、昆布、黃藥子、胖大海、豬膽汁、明黨參、羅漢果、荸薺、鳳凰衣

止咳平喘藥

§ 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洋金花、華山參、鐘乳石、滿山紅

安神息風藥

安神藥

§ 硃砂、龍骨、磁石、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琥珀、合歡皮、靈芝、紫石英

息風藥

§ 羚羊角、玳瑁、紫貝齒、牡蠣、石決明、決明子、珍珠母、鉤藤、天麻、全蠍、白殭蠶、蜈蚣、地龍、羅布麻、生鐵落

開竅藥

§ 麝香、冰片、石菖蒲、蘇合香

補虛藥

補氣藥

§ 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耆、白朮、山藥、扁豆、甘草、大棗、飴糖、蜂蜜

補血藥

§ 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龍眼藥

補陰藥

§ 南沙參、北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山茱萸、墨旱蓮、女貞子、龜板、鱉甲、黑脂麻

補陽藥

§ 鹿茸、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續斷、狗脊、黃狗腎、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仁、骨碎補、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韭菜子、胡蘆巴、陽起石、潼蒺藜

收澀藥

§ 五味子、五倍子、烏梅、浮小麥、石榴皮、蓮子、麻黃根、樁皮、訶子、肉豆蔻、禹餘糧、罌粟殼、赤石脂、蓮子、欠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烏賊骨、刺蝟皮

外用藥

§ 硫磺、雄黃、砒石、輕粉、升藥、鉛丹、密陀僧、爐甘石、硼砂、白礬、皂礬、石灰、火硝、大蒜、斑蝥、蟾酥、硼砂、馬前子、蛇床子、露蜂房、木芙蓉葉,大風子、木槿皮、土槿皮、絲瓜絡、狼毒、樟腦、松香、兒茶、瓦愣子、守宮、象皮、蟲白蠟


中藥之最

聖藥

鼻家

辛夷

瘡家

連翹

風家

防風

嘔家

生姜

利痰

礞石

要藥

涼肝、鎮肝

石決明

治線蟲

鶴草芽

消除腫脹

厚朴

活血調經血(血中氣藥)

川芎

治血瘀諸痛

五靈脂

婦科

丹蔘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香附

舟楫之官

桔梗

治驚嚇抽蓄

羚羊角

醒神回蘇

麝香

治痲瘋

大風子

補益肝腎

山茱萸

別名

川鍊子=金鈴子

朱砂=丹砂

玉竹=葳蕤

雞矢藤=雞屎藤

三七=田七

芡實=雞頭米

蕲蛇=反鼻

龍眼=肉桂圓

山茱萸=棗皮

大腹皮=檳榔衣

甘草=國老

大血藤=紅藤

香加皮=北五加皮

鉛丹=黑錫丹

砒石=信石

大黃=將軍

遠志=小草

金銀花=忍冬花=雙寶花

胖大海=安南子

一物出多藥

主藥

藥一

藥二

藥三

藥四

龍芽草

仙鶴草(全草)

鶴草芽(冬芽)

栝樓

天花粉(塊根)

瓜簍

瓜簍皮

瓜簍仁

麻黃

麻黃(草質莖)

麻黃根(根)

肉桂

肉桂(樹皮)

桂枝(嫩皮)

硫酸鈉

玄明粉

皮硝

朴硝

芒硝

生姜

(根莖)

干姜(乾燥根莖)

炮薑(乾薑炒炭)

側柏

側柏葉(嫩枝葉)

柏子仁(種仁)

桑葉

桑葉(葉)

桑枝(嫩枝)

桑白皮(根皮)

桑椹(果穗)

川楝

川楝子(成熟果實)

苦楝皮(果皮/樹皮)

橘皮(成熟果皮)

陳皮(陳久的果皮)

青皮(幼果果皮)

茯苓

茯苓(菌核)

茯苓皮(菌核黑色外皮)

茯神(抱松根菌核)

名人醫←媒體醫

龍膽瀉肝湯適短期服用

犀牛角磨粉→治高燒不退昏迷不醒,例: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開竅方,芩連梔鬱硃雄黃;
犀角真珠冰麝箔,熱閉心包功效良。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安宮牛黃丸

溫病條辨

牛黃、鬱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子、硃砂、梅片、麝香、珍珠

腦中風一天一顆每顆400人民幣

融化後服用→阿膠

沖服

炮製《中華歷代炮製匯典》→國際認證

草藥=生藥(曬乾)→德國喜食生藥、西藥只做外銷

中藥(炮製)

切用剪 例:天麻

桂刀切 例:人蔘(先烤)

金毛狗脊、雲南白藥、百草霜→止血

水飛→火製

火製→拌鹽、醋、酒、薑,蛤粉炒阿膠,土炒白芨,米炒 ,蜜炒

煉老蜜→滴水成珠→拋光加臘

虎骨酒改名護骨酒

中藥飲片炮製

資料來源:互聯網

  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是中藥行業的三大支柱,中醫在臨床用以治病的物質是中藥飲片和成藥製劑,通過一定的加工炮製製成中藥飲片,供應配方和製劑,中藥的療效並非原藥材的療效,實際是飲片的療效,因此中藥飲片處於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

  中藥飲片的炮製工藝是中藥傳統技藝的集中體現和核心所在,是在歷代中醫藥長期醫療實踐中產生,並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

  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製劑的不同要求,所採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

  一、中藥炮製的起源與發展概況

  對中藥炮製的文字記載始于戰國時代。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其治療“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湯中就有“治半夏”的記載,表明當時預治疾病已經使用了藥物常規炮製品。到了漢代,據有關資料記載,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煆、炮、煉、煮沸、火熬、燒、斬斷、研、銼、搗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時,炮製理論開始創立。我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藥……有毒無毒,陰乾暴幹,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劉宋時代,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記載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煆、浸、飛等。該書對後世中藥炮製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某些炮製方法,現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明代時期,中藥炮製發展得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記載為:“酒制升提;薑制發散;入鹽走腎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難化增益元陰;陳璧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強調:“凡藥製造,責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著名的醫藥學者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治”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

  對有些炮製方法還運用中醫理論加以討論。繼之,繆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時常用的炮製方法,在他的著作《炮製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中藥炮製事業,使中藥炮製事業發展很快。各地有關部門都對散在本地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製經驗進行了文字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制訂、出版了炮製規範。同時,國家在藥典中也收載了中藥炮製內容,並相繼出版了一批炮製專著。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藥炮製經驗集成》,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藥炮製學》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國有許多中醫藥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對中藥炮製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隊伍。在生產方面,中藥炮製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藥物飲片質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隨著我國技術的革新,炮製生產設備已逐步機械化,如滾動式洗藥機,去皮機、鎊片機、切片機,各種類型的電動炒藥鍋等。這些將朝著自動化、聯動化的方向發展。

  二、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1.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中

  藥多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藥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但也常帶有一些非藥用部分,而影響療效,並且不同藥用部位藥效有異。而原藥材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通過炮製,調整藥性,增利除弊,以滿足臨床治療要求。所以中醫臨床配方用藥都是用炮製後的飲片。由於中藥成分複雜,常常是一藥多效,而中醫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藥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病情有所選擇,因此,需要通過炮製對原有性效予以取捨,權衡損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減弱,某些不利於治療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療需求。疾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病情的發展變化多端,症候的表現不一,臟腑的屬性、喜惡、生病病理各異,故立方遣藥及炮製品的選用都應考慮這些因素。如:女貞子既能補肝腎之陰,又能清虛熱,且藥性較平和,養陰而不膩,清熱而不損陽氣,實為滋陰補腎之良藥。但生用或制用與病情變化有關,當患者肝腎陰虧,兼有腸燥便秘者,可選用生品,既可補肝腎,又可潤腸燥,二者兼顧,且用量宜大;便秘已去,肝腎陰虧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時,除調整處方外,女貞子則宜制用,增強其補肝腎之力,避免過用生品又引起滑腸。由此可知,中藥必須經過炮製,才能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要求,所以炮製是中醫運用中藥的一大特色。

  2.炮製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中

  藥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製方法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主要依據。炮製工藝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

  2.1中藥淨制與療效中

  藥淨制的方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對藥效的影響很大。因此,中藥在用於臨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經過淨制處理,方能入藥。從古至今,醫藥學家對中藥的淨制都非常重視。中藥亦要求以淨制後的“淨藥材”入藥,《中國藥典》炮製通則把淨制列為三大炮製方法之一。

  2.2軟化、切制與臨床療效中

  藥切制之前,需經過泡潤等軟化處理,使軟硬適度,便於切制。然而,控制水處理的時間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時間過長,吸水量過多,則藥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療效,並給飲片的乾燥帶來困難。利用蒸氣軟化藥材,應控制溫度和時間,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切制時,飲片不均勻,厚薄、長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就會出現藥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進一步加熱炮製,還會出現受熱不均,生熟不一,藥效有異的情況。如: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方中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若白芍切厚片,則煎煮時間不易控制。煎煮時間短,雖能全桂枝之氣,卻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時間長,雖能取白芍之味,卻失桂枝之氣。方中桂枝、白芍均為主藥,切均薄片,煎煮適當時間,即可達到氣味共存的目的。飲片的乾燥亦很重要,切制後的飲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時乾燥,就會發黴變質。乾燥方法和乾燥溫度不當,也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特別是含揮發性成分或對日光敏感的成分,若採用高溫乾燥或曝曬,療效會明顯降低。

日本第一藥廠Kanebo、第二津村順天堂(中將湯)、第三JPS(雙蔘片:刺五加+人蔘)

刺五加可提高血液紅血球帶氧含量達18%

針劑

夏霽春的養生方:

一、參茶

 東洋參或西洋參不拘,兩錢,加上枸杞一錢,置於瓷杯或碗中,加水少許,蓋上杯(碗)蓋,加入電鍋內蒸煮一會,就是一杯養氣的參茶。一杯參茶約蒸煮兩回,第三回再以開水沖泡後服下。夏霽春並不常服補藥,偶爾與家人共飲參茶,稍事補養,但高血壓者忌服高麗參。

二、長壽功

 「長壽功」共三式,

鹿功:舌尖輕抵上顎,兩手插腰,雙手平視前方,以鼻徐徐吸氣,觀想氣由脊椎尾端逐漸上行至頭頂,此時逐漸呼氣,並觀想氣隨意行至臍下,如此反覆十二次。

鶴功:雙手手掌輕按於小腹,以口呼氣,再隨鼻子吸氣的深度而將手掌逐漸自腹部下垂、放鬆,反覆十二次。

龜功:也就是提肛法。雙手插腰,兩膝張開與肩同寬,膝微微下彎時,將肛門放鬆;起立時收肛,反覆十二次。此法可防止痔瘡,保持肛門括約肌機制,幫助大腸蠕動正常。

另外,每天晨起,夏霽春也將眼珠子上下、左右轉動各十二圈,以維持眼睛靈活,視力良好。這些運動不受時間、地點及天氣影響,每天持之以恆,日久可體會其保健功能。

羅漢果咳嗽方

玉桔梗3、牛蒡子3、羅漢果1、安南子3、剪蟬蛻2、制半夏3、浙貝母3、款冬花3、光杏仁3、淨麻黃3、桑白皮3、枇杷葉3、廣陳皮3、薄荷葉3、生甘草2、大紅棗3

咳嗽第四

氣上嗆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輕 肺如鐘 撞則鳴 風寒入

外撞鳴 癆損積 內撞鳴 誰治外 六安行 誰治內 虛癆程

挾水氣 小龍平 兼鬱火 小柴清 薑細味 一齊烹 長沙法細而精

肺氣上逆 脾胃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久咳用山藥健脾胃、寒包火過敏的咳嗽用麻杏甘石湯

麻杏甘石湯

麻杏甘草石膏湯,四藥組合有專長;
肺熱壅盛氣喘急,辛涼疏泄此法良。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麻杏石甘湯

傷寒論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

清宣肺熱、平喘止咳

六安煎→二陳湯

└→三子養親湯(紫蘇子、白芥子、萊服子(蘿蔔子))→苓桂术甘湯(四君子+桂枝)→健脾胃

腸胃型感冒用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

六君子湯

益以夏陳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氣。

異功散(香砂六君子湯)

除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三子養親湯

韓氏醫通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四君子湯

和劑局方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二陳湯

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薑一併存;
利氣祛痰兼燥濕;濕痰為患此方珍。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半夏150、陳皮150、茯苓90、炙甘草45(生薑)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痰飲症之基礎方。

茯苓糕:茯苓粉1斤、(糯米)米麩粉1 (果糖適量),綠豆沙、紅豆沙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茯苓飲子

濟生方

赤茯苓、半夏、茯神、麥冬、橘紅、檳榔、沉香、甘草

(外台)茯苓飲

外台秘要/金匱要略

茯苓、人參、枳實、白朮、橘皮、生薑

治心胸痰飲宿水。健胃補脾,治胃炎、胃下垂、胃擴張、胃液分泌過多、胃腸性神經衰弱

慈禧八珍甜糕

百合固金治虛勞吐血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草藏;
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百合固金湯

醫方集解

百合、熟地、麥冬、貝母、生地、當歸、白芍、甘草、玄參,桔梗

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用於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的咽喉燥痛,乾咳痰中帶血,手足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等症。

化療NPC白血球(WBC)降低或鈷60照鼻咽癌用百合固金衛外

咽痛→少陰甘桔湯、芍藥甘草湯(抽筋、嘴破、腸痙攣、肌肉鬆弛劑)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芍藥甘草湯

傷寒論

芍藥5、甘草3

治腹中不和而痛,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乾薑甘草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者,更作此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


小半夏湯止嘔、豬膚湯+白粉(米麩)

小半夏湯→咳嗽白痰

麻杏甘石湯、麥門冬湯→黃痰

小柴胡湯→嗆咳←鬱火、不明熱

燥熱型(小兒半夜鼻倒流咳嗽)→小青龍湯7+石膏3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小半夏湯

金匱要略

半夏3、生薑3

藥食同源

咳嗽禁食:魚、海鮮、冰、辣

玉米鬚→利尿治腎病

龍眼花+老公根(榕樹氣根)→夏天利尿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芍麻,乾薑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內停飲,散寒蠲飲效堪夸。

小青龍加石膏湯

小青龍把石膏配,咳喘而煩效更佳。

大青龍湯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解表清熱此為良。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小青龍湯

傷寒論

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

解表散,溫肺化飲。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噎,或喘,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短氣不得臥。

大青龍湯

傷寒論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石膏、生薑、大棗

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又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小柴胡湯

傷寒論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和解少陽,疏肝和胃。
治傷寒中風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腹中痛,或脅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聾,脈弦,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大柴胡湯

傷寒論

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大黃、生薑、大棗

和解少陽,內瀉陽明。
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裏,熱結在裏。心下痞,嘔而下利,或往來寒熱,煩渴譫語,腹滿便秘,表證未除,裏證又急,脈洪或沉實弦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