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四季養生藥膳整理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為抗老養生之道。

當天然保健法成為時代主流後,各種健康食品與藥物,紛紛搭上流行列車,琳瑯滿目的養生產品,使一般消費者無所適從,殊不知最安全健康的素材,就是上帝所賜與的大自然食物。」,內經 素問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唐孫思邈指出:食能排邪而安五臟,悅神爽志,以資氣血。因此若能均衡攝取蔬果肉品,吸收食物精華,則能陰陽雙調,五臟具補,為養生抗老的基本。

中醫將大自然食物及中藥,以「性」「味」加以分類,其中「性」,即為屬性分為寒、熱、溫、涼、平等五種,「味」即味道,包括酸、苦、甘、辛、鹹等五味。一般而言,平性食物適用於一般人或任何體質,溫熱性食物具有補氣、養血藥、及溫陽的作用,適用於氣虛、陽虛、血虛等虛冷體質,寒涼食物則有滋陰及退火功效,適用於乾躁、火旺等熱性體質;在五味方面,則分別歸屬於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因而產生不同的滋補效果。所以在選取食物之時,應根據身體虛實寒熱的情況來進食,若偏於火熱,或偏於寒涼,不僅無法補虛強身,反而會造成營養失調的後遺症,常見如消化障礙、關節痠痛、月經失調、肥胖症、新陳代謝異常等。

1、適度飲食,避免節食過度或暴飲暴食。

2、均衡攝取平和、涼潤及溫暖的天然食物。

3、少食高糖、油膩肥美及過鹹的食物。

4、虛弱體質者儘量避免時常單獨吃生冷寒性食品,宜常食甘平及甘溫之食物,因大部份蔬菜性多寒涼,在烹調此類蔬菜時可加入辛溫之蔥、生薑及胡椒等調味品,或與羊肉、牛肉等溫熱性肉類同煮,則可減輕其寒性,避損傷陽氣,而在過食冰品或寒涼食物後,也可喝碗薑湯、蔥薑蛋花湯、龍眼茶或金桔桂圓茶等溫熱食品以中和之。

5、火熱體質者,儘量避免時常單獨吃燥熱食品,若不慎過食,可吃綠豆湯、薏仁湯、薄荷綠茶、蘆薈汁、蜂蜜水、甘蔗汁或冬瓜茶等寒涼性食物以中和之。

6、烹調方式以水煮、清蒸、紅燒、微煎炒為佳,少用油炸、烘烤法,以免食物變性及上火。

7、適量飲酒與淡茶,避免過度嗜酒與濃茶。但心悸、肝腎功能異常者則須經醫師指導。

8、順應四時,攝取養生食物:春天養肝(綠色食物),夏天養心(紅色食物),長夏天養脾胃(黃色食物),秋天養肺(白色食物),冬天養腎(黑色食物)。

四時各相對應的五臟,春與肝臟相對應,有生育發展的特性;夏與心臟相對應,有生蓬勃成長的特質;長夏與脾臟相對應;秋與肺臟相對應,有收斂沉靜的特質;冬與腎臟相對應,有儲藏休息的特質;因此春夏是屬於生命生長發育發展的好季節,宜溫潤養肝、溫涼強心,入秋以後,天氣轉涼,氣候乾燥,宜潤燥強肺,當嚴冬降臨時,天寒地凍,宜溫補腎陽。

9、避免腸胃三溫暖:善待消化系統,保養脾胃(後天之本),避免血壓急速上升或胃腸病發作。

10、適度飲水:銀髮族的體內水液比年輕時少30-40%,所以應適量飲水,但若水分代謝不良,應控制飲水量,以免產生水中毒。

水、火、木、金、土,涵蓋自然界萬物,這五行,應用於中醫領域,與陰陽相輔相成,是理論基礎。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人體五行,與五臟掛鈎,亦與大自然對號。

春天為木,人體為肝;

夏天為火,人體為心;

長夏為土,人體為脾胃;

秋天為金,人體為肺;

冬天為水,人體為腎。

養生因時制宜,按此五行基礎去實踐,事半功倍。

五行有兩大法則,一是相生,二是相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環,生生不息。也即是說,春天養肝,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肝生心,心生脾胃,脾胃生肺,肺生腎,腎又生肝。

不信中醫的人,覺得這五臟關係,不可思議,未必認同,但這五行養生法,在中醫二千多年實踐中,持之見效。以秋天養生為例,秋屬金,五行相剋法則是,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秋字有火,燥字亦有火,造字者提醒我們,秋天要防火,大自然防火災,人體亦須防火,吃上火東西,或自尋煩惱(請注意,煩字亦有火),引火剋金,肺燥熱,金不生水,反而剋木,腎水不足,肝木受損,健康便達不到秋收冬藏目的。

藥粥在我國醫藥史上,可謂歷久不衰,利用「藥食同源」等觀念,將古人流傳下的粥方,以現代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方法,古粥新吃,一樣能辨證選粥,依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春天養肝

多用玫瑰、菊花、枸杞、核桃、紅棗、黃耆……等搭配豬肝、雞肉、排骨等煮粥,可以疏肝解鬱、養肝明目。

夏天養心

宜用粉光、百合、紅棗、荷葉、綠茶、綠豆、紅豆……等煮粥,清涼止渴、消暑祛脂、安心寧神,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秋天養肺

宜用粉光、百合、淮山、紫蘇、大蒜、蔥、胡椒、松子、核桃、干貝……等煮粥,以潤肺、滋陰,強化呼吸道,抵抗流感的能力,緩和慢性呼吸器官炎症和過敏。

冬天養腎

多用人參、芡實、黑豆、核桃、栗子等煮粥,可搭配豬腎等,能滋補腎氣,改善畏寒、腰膝痠軟、體力不濟、性功能不全、頭暈耳鳴等現象。


春生

節氣名

日期

當季食材

立春

國曆24日或25

黑鯧魚、白帶魚、蕃茄、圍爐吃火鍋、年夜飯

雨水

國曆218日或219

鰆魚、鯖魚

驚蟄

國曆35日或36

鯛類的魚、鰹魚

春分

國曆320日或321

稻米、鱸魚、茶葉、蘭花

清明

國曆44日或45

飛魚、潤餅、春捲

榖雨

國曆4月20日-或421

油桐花、鰹魚、烏賊、白帶魚、梅子、梅酒、梅茶、蜜餞


  春天通肝,肝經是走晚上十一點至一點,膽經是走凌晨一點到三點,半夜是血液回歸到肝臟的時辰,讓它的循環做一個階段性的安養,所以要善用這段時間睡眠勿熬夜。如果是在肝經運走的時候熬夜,可能要花三倍的時間,才能補回來,特別是凌晨十二點至一點這個時段,若無入眠,白天可能要花三個小時甚至半天才補得回來,一整天精神都不好,實在划不來,所以有句話說:「子時睡得好,比吃補還好。」

將軍之官─肝的保健法『春天』

  《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常者少。」肝為甲乙風木之臟,具有東方少陽升發向上之氣,肝臟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那些剛剛發芽吐綠的樹木一樣,柔軟新翠,生機勃勃,升發向上。所以,春季養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天應時時注意顧護培育陽氣,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起居上應晚睡早起,以興奮陽氣;郊遊踏青以陶冶情操,保持精神愉快,使陽氣暢通不滯;飲食上適當多吃ㄧ些辛溫之品,如韭菜、羊肉、麵食等以培育陽氣,助升發,適當的運動,以利於機體進行吐故納新。如果違背了春天奉養陽氣的規律。變生、予、賞為殺、奪、罰,則會損害肝的生理功能,而成為病態。

  修養肝氣法:

早晨起床後,雙目微閉,面向東坐於床上或椅子上。雙手置於枕後手掌捂住雙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稍用力食指從中指上落下,敲擊枕部,雙手測24次,舌抵上顎,等津液滿口後,分三口嚥下丹田。然後生吸氣九次,意想青色氣團慢慢進入肝臟。

  養肝食物:

鯉魚、赤小豆、黑豆、四季豆、絲瓜、木瓜、百合、蓮子、大棗、菜花、黃花菜、葡萄、杏仁、桃、無花果、李子、梅子、木耳、枇杷、菇類、綠豆、甘薯、玉米、薏仁、豬肚、牛肉、紅蘿蔔、蓮藕、鯽魚、燕窩等所選的食物以酸性、甘性為主。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鱉甲、大蒜、大棗、靈芝、香菇對肝臟有相當的幫助。

  養肝配餐與藥膳:

品名及解說

材料

做法

磨菇燉烏雞

磨菇200克,烏骨雞一隻,食鹽適量

將烏骨雞洗淨切塊,磨菇洗淨撕成小塊。將以上二物放入鍋中加水燉煮,食用前再放少許食鹽即可。

茉莉花糖水

茉莉花25克,白砂糖適量

取茉莉花用沸水沖泡,加適量白糖,調勻頻頻飲用。

山楂銀菊茶

山楂、金銀花、菊花各10

將上述藥一同煎水,代茶飲用。

南瓜粥

新鮮南瓜、米50

將南瓜洗淨,切成塊加水適量煮至六成熟時,加入米,熟爛即可。

健康雜糧粥

功效:延緩血糖上升、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小米10g、紅豆10g、小薏仁30g、燕麥20g、紫米10g、糯米20g、蘑菇粉1/4小匙、鹽1/4小匙、麻油1/2小匙。

將材料分別泡水4小時再蒸熟,接著入鍋,加水煮滾後備用,最後加入調味料即可。

雙耳炒金針

功效: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

白木耳絲50g、黑木耳絲80g、金針40g、紅甜椒絲40g、油1/2小匙、鹽1/6小匙、蘑菇粉1/4小匙。

先將所有材料汆燙瀝乾。熱鍋加油後,加入材料、調味料炒香即可。


夏長

節氣名

日期

當季食材

立夏

國曆55日或56

青蛙、黑鯧、鰆魚、桑椹、櫻桃

小滿

國曆521日或522

飛魚、黑鯧、香蕉

芒種

國曆65日或66

荷花、小卷、鰹魚、飛魚、西瓜、荔枝、芒果、鳳梨、粽子


  夏季通心,心之經絡在手掌的內側,它通到中指因此可以做一些手部伸展的運動,例如:外丹功,而年輕人可以做伏地挺身、拉拉單槓,老年人可做一些甩手運動,對心臟會有幫助。

夏季養心的生活妙方—把握夏天從「心」調養

在節氣「立夏」後,天氣愈來愈熱,因「夏屬火,其氣熱」,五臟中的「心」亦屬火,中醫認為應掌握夏天時機,好好養心,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使體內血脂代謝正常,避免體脂肪堆積,維持體態輕盈,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況。

夏季氣溫雖高,但是心血管疾病不會像冬季那麼容易爆發,但夏季氣溫高,易直接影響血壓,要多注意;其二,中醫說「心主神明」,亦即負責人體一切高級複雜的精神活動和正常的意識思維;「心主血脈」,乃指全身的血脈系統屬於心,而由血脈向全身各組織器官輸送養料,以為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而許多「腦」的疾病治療先要從「心」調養開始。

人都會被氣候所影響,夏季濕、熱易使情緒不穩、煩躁,這也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另外,中醫所稱的「心」還包括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及精神情緒變化等功能,心血不足者也有心悸、失眠、健忘、面色差等症狀,夏季養心除了著重心血管保健,也要兼顧情緒。

心在五行中對應火,火即有高熱、炎熱之義。在夏季的疾病多以暑病為多。夏季炎熱而多雨,暑熱挾濕,熱能傷陰、耗氣,因此在飲食上應以補氣養陰、清熱袪暑為主。

紅色 可催化積極動力想到心臟可以聯想到代表「愛」的紅色愛心,以及中國古代的大紅燈籠等等,紅色通常給人刺激、熱情、積極、奔放和力量,還有莊嚴、肅穆、喜氣和幸福等等感受,所以紅色能刺激心臟,容易使人血壓升高、呼吸加快,一般健康者使用紅色物品可以催化正面、積極的動力,但是,心血管疾病與腦部疾病者,紅色的物品要禁量少用。

紅色的食物有助於減輕疲勞,並且有驅寒作用,可以令人精神抖擻,增強自信及意志力,使人充滿力量,例如辣椒、紅椒、蕃茄、草莓等等,不過進食過量,會引起不安、心情暴躁、易怒,所以要有所節制。消暑一夏透心脾提到夏天,對很多朋友來說是個多彩多姿的季節,但是炎熱的天氣、惱人的日曬問題、以及不時舉發的可怕傳染病,令人提心吊膽。

尤其台灣地屬亞熱帶地區,一到中午氣溫甚至可高達35℃左右,有時走在路上一點風都沒有,經過開動的汽車旁邊還要忍受汽車產生出來的熱氣,讓人深感有如處在一個大型烤箱中,簡直快要烤熟了!這種悶熱的感覺,讓人一出門就頭暈,而且還很容易讓人「上火」,會使人心煩意亂、脾氣暴躁外,在這炙熱的環境中,如何消暑就成了每個人最關切的問題。

君主之官-心的保健「夏天」

《內經》理論認為,人的五臟之中,心與夏季相通。也就是說夏季的氣候特點有益於心的生理功能,並能保持其正常發揮。《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而血液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內經》稱之為<營氣>。營氣來源於五穀飲食與肺中中的清氣相結合,行在血液之中,周流全身而不停止。故營氣作為水穀飲食的精華,灌注於五臟六腑乃至全身發揮營養作用。也同時將體內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即所謂「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

夏天的氣候對心也有不利的一面,尤其是進入伏天以後,暑熱高溫也會耗氣傷津,傷人身體。所以夏季的飲食應該清淡薄味,以蔬菜、穀物、水果為主,魚肉作為輔助調劑,不可過食肥葷厚味,以免損傷脾味功能。另外由於夏天氣候高,人會大量出汗以散發身體熱量,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補充體液,但切勿不可一次過量飲用冰鎮飲料,以免傷及脾胃功能。

  修養心氣法:

早晨起床後,雙目微閉,面向南坐於床上或椅上。雙手置於枕後手掌捂住雙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稍用力食指從中指上落下,敲擊枕部,雙手測24次,舌抵上顎,等津液滿口後,然後吸氣三次,意想紅色氣團慢慢進入胸部。

  養心食物:

小麥、綠豆、冬瓜、苦瓜、西瓜、洋白菜、龍眼、雞心、豬心、羊心、鴨心、海蜇、田螺、鵪鶉蛋、茶(任何種茶)、酒(各種糧食與麯或果類釀成)

  養心配餐與藥膳:

品名及解說

材料

做法

龍眼粥

龍眼肉15克、紅棗5粒、米100

龍眼肉、紅棗、米一倂煮粥。如喜好甜食可加白糖少許。(:外感病或舌苔厚膩者忌用)

牛奶全麥粥

全麥片50克、牛奶150克、白糖50克、鹽少許

麥片浸泡清水半小時以上,用文火煮15~20分鐘後,加入牛奶、鹽繼續煮15分鐘,加入白糖,拌勻。

小麥粥

小麥30克、米100克、大棗5

將小麥洗淨,加水煮熟,撈去小麥汁,再加入米、大棗同煮。

補虛正氣飲

說明:汗出後,體虛或自汗勞倦、口乾者用。

人參兩錢半、黃耆三錢、麥冬一錢、五味子五分

將上敘之藥材同放入鍋中加水同煮15分鐘。(:外感病者忌用)

青草茶──解暑聖品

「青草茶」是大眾最熟悉的消暑盛品,製作簡單,材料購買方便,且味道甜美,適合全家大小飲用,可說是夏日解暑之上等飲料。

附註:

此青草茶可熱飲、冰涼或家冰塊皆可,無須加糖,糖尿病患皆可服用,一般家庭可選擇到中藥房購買藥材,勿自行亂採,以免買錯藥物。

一枝香、水雞爪、咸豐草、夏枯草、魚腥草、茵陳、蛇舌草、仙草、珠仔草、黃花密菜、甘草、菊花、紫蘇各2錢,薄荷1兩。

1、將上述的藥材用過濾紙包好,並密封,以防水煮時藥材跑出來,其中薄荷及紫蘇需另外包妥。

2、包好的茶包(薄荷及紫蘇除外)與20碗水(約4000㏄)同煮,至水滾沸後,再以小火加蓋煮1小時。

3、薄荷及紫蘇包,在熄火前2分鐘在加入。功效:清利頭目、提神醒腦、降血壓、降血脂,清熱利尿、消暑、生津止渴、解毒火。

洛神檸檬茶

功效:消除疲勞,防止熱傷風及強化血管彈性

洛神2兩、水6000C.C、冰糖2兩﹝或蜜糖﹞、檸檬5粒。

水煮滾加入洗淨的洛神花煮15分後,加糖調味喝時再加檸檬汁﹝或檸檬片﹞。

蓮子銀耳湯

功效:活血,清心安神抗血小板凝聚。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蓮子半斤、白木耳2兩、枸杞3錢、黑木耳2兩、冰糖適量。

黑白木耳洗淨炮開後切小朵。蓮子加水煮約30 加入黑白木耳及冰糖與枸杞即可。

消暑瓜丁湯

功效:利尿消暑,補充蛋白質。

西瓜皮1斤、蝦仁4兩、干貝4兩、香菇6朵、雞丁4兩、高湯500C.C、鹽少許。

所有材料切丁,西瓜皮去綠皮白色果肉切丁。高湯加水煮滾,放入所有材料,小火煮約10分鐘,加鹽調味。

涼拌醋藕

功效:消除疲勞、穩定情緒,促進體內廢物排

蓮藕半斤、梅子醋1/2杯、米醋1/2杯、糖2大匙。

蓮藕切薄片,放入滾水中加少許鹽汆燙1分鐘後,泡冰水至涼瀝乾放容器。

醋與糖混合後,加入蓮藕中

綠豆百合湯

功效:促進代謝順暢、有益消水腫及降低膽固醇。

綠豆80g、百合30g、薏仁5g、冰糖少許。

先將綠豆、薏仁浸泡20分鐘,加入洗淨百合,用6碗水煮開後,改小火續煮50分鐘,加入冰糖即可。

豆豉炒苦瓜

功效: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

苦瓜300g、豬肉碎50g、辣椒片20g、豆豉1小匙、蘑菇粉1/2小匙、鹽少許、醬油少許、米酒少許。

將苦瓜去籽去膜,切塊備用。鍋子加熱後爆香豆豉,加入豬肉碎炒熟,再加入調味料、其他食材及水1/4杯,收乾醬汁即可。


長夏

節氣名

日期

當季食材

夏至

621日或622

稻米、虱目魚、香蕉

小暑

國曆77日或78

愛玉冰、仙草冰、粉圓冰、紅豆冰、綠豆冰、絲瓜、苦瓜、黃瓜、冬瓜、小卷、紅魽、黑鯛、芒果、蓮蓬、蓮子

大暑

國曆723日或724

魷魚、小卷、赤宗、黃鰭鯛、鳳梨、半年圓


  日常生活中注意實用性味平和的飲食,適量食用有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食物,以飲食調理康復,盡量不食用或少食辛辣、苦鹹、粗糙乾硬食物。注意休息有規律、有節制的從事腦力和體力勞動,不過於勞倦,安定情志。固此飲食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對脾胃健康才是好處。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長夏」

《內經》說人體諸氣乃至天地之氣都等同或統之於胃氣,得出了「內傷脾胃,百病叢生」的理論。人體的心、肝、肺、腎四大臟器,都離不開脾胃之氣的充養。在《內經》裡有「五臟者皆秉氣於腎,胃者五臟之本也」。人體的脾胃與長夏相通。長夏亦稱為季夏,其時在夏秋兩季之間,農曆為六月,在中國北方正值炎熱似火,雨水充足,天地間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如若脾不運化水穀精微物質,則心與腎部得不得其充養,乃至虛衷不用,故而養脾胃為養生的關鍵。

  修養脾胃法:

早晨起床後,雙目微閉,雙手置於枕後手掌捂住雙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稍用力食指從中指上落下,敲擊枕部,雙手測24次,舌抵上顎,等津液滿口後,分三口嚥下丹田,然後深呼吸12次,意想黃色氣團慢慢進入腹部。

  養脾胃食物:(食物分補益、導、清熱、溫中、和解、滋陰)

品名及解說

材料

做法

補益類(脾胃虛弱者)

梗米、小麥、栗米、花生、黃豆、蠶豆、南瓜、菇類、杏仁、大棗、蓮子、山藥、牛肉、羊肉、豬肚、蓮藕。

消導類(腹脹滿、食滯者)

蕎麥、玉米、馬鈴薯、蕃薯、芋頭、黑豆、赤小豆、菠菜、大蒜、白蘿蔔、胡蘿蔔、海帶、紫菜、金橘、仙楂、荸薺。

清熱類(口臭、生瘡、便秘者)

綠豆、芹菜、白菜、菠菜、莧菜、竹筍、苦瓜、冬瓜、蕃茄、銀耳、木耳、紫菜、梨、西瓜、柑橘、檸檬、橄欖、茶葉。

溫中類(胃虛寒所致胃痛)

刀豆、芥菜、大蒜、蔥、生薑、辣椒、羊肉、狗肉、肌肉、草魚、酒、胡椒、桂枝。

和解類(對脾胃不和)

韭菜、茼蒿菜、生薑、蓮藕、柚子、檸檬、枇杷、牛奶。

滋陰類(胃陰不足呃逆、嘔吐)

香蕉、荔枝、橙、柚子、石榴、菠蘿、李子、桃、甘蔗、羊奶、鴨肉、燕窩。


秋收

節氣名

日期

當季食材

立秋

國曆87日或88

金針花、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魚、蝦、龍眼

處暑

國曆823-96

海鮮、橫山梨

白露

國曆97-922

文旦、柿子、水梨、筊白筍、立翅旗魚、黑鯧、旗魚、沙魚、小卷、桂花、月餅

秋分

國曆923日或924

鰆魚、黑鯧、沙魚、旗魚、蝦、紅柿

寒露

國曆108日或109

大閘蟹、菊花

霜降

國曆1023日或1024

白柚、硼串、目賊、龍蝦


  秋天的氣與我們的肺臟是相通的,秋屬金,通於肺,開竅在鼻,液通於涕,肝之液在眼淚,心之液在汗,肺之液在涕,秋天的氣候是由熱轉涼,俗稱「秋老虎」。所謂「秋老虎」就是夏天的炎熱尚未清除,而又間雜東北季風帶來的寒濕,尤其在白露的節氣,雨水較少氣候較乾燥,寒熱的變化大,所以這時候容易傷風感冒,也容易引發舊疾,所以有句話說:「多事之秋」就是這樣來的,因此秋季的保養就很重要。

相傅之官─肺的保健法『秋天』

《內經》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肺旺於秋,就是說秋天肺的氣血最旺盛,由於秋季天氣寒熱多變,寒涼之氣及秋燥之氣極易傷肺,所以秋季養生,重在養肺。

秋天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如牛奶、芝麻、鴨肉、兔肉、葡萄、梨、蘋果、銀耳等以潤秋燥,利肺氣,辛傷陰,因此應少食辛辣燥烈之品,如蔥、薑、韭、辣椒等。此外肥厚膩之物不宜多吃,因為這些食物多食後可助痰生火,耗傷陰津。

  修養肺氣法:

早晨起床後,雙目微閉,面向西坐於倚上或床上,雙手置於枕後,手掌捂住雙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稍用力食指從中指上落下,敲擊枕部,雙手測24次,舌抵上顎,等津液滿口後,分三口嚥下丹田,然後深吸氣7次,意想白色氣團慢慢進入肺部。

  養肺食物:

糯米、玉米、黍米、陳倉米、黃豆、黑豆、黑芝麻、蕎麥、白蘿蔔、白菜、冬瓜、藕、甘薯、豬肺、豬蹄、豬皮、鴨肉、烏骨雞肉、鴨蛋、泥鰍、鱉、鮑魚、貝、海參、葡萄、梨、蘋果、柚、菱角、香蕉、波羅〈鳳梨〉、桃。

  養肺配餐與藥膳:

品名及解說

材料

做法

糯米粥

糯米50克、白糖適量

糯米按常法煮粥,放白糖適量服用。

鴨肉粥

鴨肉、糯米各100克、淡豆鼓5克、鹽少許

將鴨肉切丁,糯米加水煮粥,然後加鴨肉、淡豆鼓和少許鹽,至粥熟。

銀耳羹

銀耳5克、冰糖50

將銀耳放入溫水浸泡30分中,去除蒂頭、雜質,將銀耳撕成碎狀〈或果菜機打碎〉,加水適量,以武火煮沸後再用文火煎熬二至三小時〈或用電鍋燉煮也可以〉,直到銀耳爛為止,加入冰糖即可。

牛奶芝麻

牛奶200克、芝麻20克、冰糖30

將芝麻炒熟、炒香研成細末。將牛奶煮沸後加入芝麻、冰糖攪拌均勻即可。

黃耆雞

黃耆三兩、母雞一隻、枸杞五錢、生薑三片、鹽少許

將母雞洗淨切塊,放入電鍋內鍋加水、黃耆、生薑,外鍋一杯半水,煮至電鍋開關跳起,加枸杞、鹽即可。

蓮藕薏仁粥

功效:降血脂、避免水腫。

蓮藕粉3大匙、番薯丁50g、小薏仁50g、排骨 100g、紅棗6粒、水700c.c.、鹽1/4小匙、蘑菇粉1/2小匙

將小薏仁淨泡一晚;沸水汆燙排骨後備用。湯鍋加水後,以小火煮滾排骨,加入其他材料與調味料煮熟即可。

桂花酒釀湯圓

功效:滋補養身,改善女性手腳冰冷。

芝麻湯圓6顆(約100g),甜酒釀1杯,水2杯,桂花醬2大匙、冰糖2小匙

先將芝麻湯圓入滾水煮至浮起,撈出備用。將甜酒釀和水倒入鍋中煮開,加入湯圓、桂花醬和冰糖,拌勻即可。


冬藏

節氣名

日期

當季食材

立冬

國曆117日或118

羊肉爐、薑母鴨、玉米、鯧魚、旗魚、沙魚、橘子

小雪

國曆1122日或1123

稻子、烏魚、旗魚、沙魚、沙崙小西瓜、豆仔魚

大雪

國曆127日或128

花生、烏魚、杭菊

冬至

國曆1221日或1222

烏魚子、湯圓

小寒

國曆15日或16

金針、茼蒿、冬筍、包心菜、烏魚、鰻魚、旗魚、洛神花、臘八粥

大寒

國曆120日或121

高粱酒、黑皮旗魚、白皮旗魚、柳丁、草莓


  冬氣通於腎,腎的經絡在我們腿部的內側,要做一些對腎臟有幫助的運動,最常見且溫和的是「站樁」。「站樁」就是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膝蓋微微彎曲,很簡單,但不容易做,能夠蹲五分鐘就很厲害了,因為膝蓋會發抖。站樁宜配合吐納,丹田呼吸,吸氣時小腹鼓起來,然後再慢慢吐氣,若有老師指導會比較好。冬天較涼,運動的原則以出汗為度,大汗淋漓,對身體的保養反而不好。

先天之本─腎的保健法『冬天』

《素問,四氣調神論》說:「逆冬令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這裡的”少陰”是指腎。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這時草木凋零,大地封凍,萬物蟄藏。因此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以歛陰護陽為根本;《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四時調攝的基本原則。

冬天是陽氣潛藏的季節,因此可以儲存能量。為”春生夏長”作物質準備。宜多食羊肉、狗肉、鴨肉(適應於體內有熱,上火之人食用。特別是低熱、食少、虛弱、大便乾襙和水腫之人)、核桃、栗子、鵝肉以養腎防寒為主。此外冬季進食少食鹽,多吃苦為佳。正如《四時調攝箋》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剋火,故宜養心」因為鹹味吃多,就會使腎水更抗盛,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適量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修養腎氣法:

早晨起床後,雙目微閉,面向坐北於床上或椅上。雙手置於枕後手掌捂住雙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稍用力食指從中指上落下,敲擊枕部,雙手測24次,舌抵上顎,等津液滿口後,分三口嚥下丹田,然後吸氣五次,意想黑色氣團慢慢進入腰部。

  養腎食品:

五穀為養(栗米(又稱小米)、黑豆、芝麻、黃豆),五菜為充(韭菜,’星辜、木耳、茴香),五果為助(桑葚、栗子、花生、核桃),五畜為益(鴿肉、雀肉、羊肉、狗肉、烏骨雞、黑鰱魚、烏魚、黃花魚、鱉、蝦、海參、鵪鶉)乳酪為輔(鵪鶉蛋、牛奶)

  養腎配餐與藥膳:

品名及解說

材料

做法

枸杞粥

(※忌:脾胃虛弱,經常洩瀉者忌)

枸杞30克,米100

加水,兩者一起慢火煮粥

芝麻粥

(※忌:大便溏浠者不可食用)

黑芝麻30克,米100

黑芝麻炒熟,炒香碾碎加米同煮粥

芡實粉粥

(※忌:慢性便秘,感冒期間不可食用)

芡實粉30~60克,米100

將芡實粉同米煮成粥

枸杞杜仲鵪鶉湯

說明:此湯性味平和,補腎益肝,強筋健骨作用更強。且有降壓、安胎的作用,視為保腎、強身健體之佳餚。

鵪鶉一隻,枸杞30克,杜仲10克,米酒,鹽,胡椒粉,薑末,蔥末,雞湯

將鵪鶉洗淨切塊放入鍋內,注入雞湯加酒、鹽、胡椒粉、蔥、薑、枸杞子、杜仲,同煮至肉熟爛,撿出杜仲,盛入湯盆即可。

蘿蔔排骨湯

功效:降低膽固醇吸收、延緩血糖上升。

排骨塊150 g、海帶100 g、白蘿蔔50g、蔥花20g、香菜、薑汁少許、胡椒粒1/4小匙、醬油1小匙、鹽1/5小匙、糖1小匙。

先以沸水汆燙排骨、海帶備用。湯鍋加水2大碗,再加入排骨、白蘿蔔一同燉煮。加入其他食材及調味料略煮即可。

當歸羊肉湯

功效:改善體弱怕冷、貧血虛勞症狀,適合體虛者長期服用。

羊肉500克、薑3片、當歸3片、生地35克、米酒1瓶。

先將所有材料分別洗淨。再將羊肉切塊,放入滾水中汆燙備用。將所有材料放入電鍋蒸熟即可。


◎四季養生抗老茶

功效:補氣養血、滋陰安神、健腦抗老。

材料:東洋參1錢、麥冬3錢、枸杞5錢、紅景天1.5錢、三七1.5錢、天麻2

春加杭菊1.5

夏加茉莉花1湯匙

秋加桂花1/4茶匙

冬加迷迭香1/4茶匙

作法:將藥材分為4份,每次取一份加350cc沸水沖泡,於保溫杯中燜約5分鐘後,即可代茶飲用。

順時養生,健康年年

  季節不同,養生的原則與方法也不同,應該要「順四時而適寒暑」,也就是要順時養生來充實真氣,維護腎氣來提高身體的各項機能及抗病能力,進而達到陰陽平衡、延年益壽的目的,這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春夏升陽,指的是養肝、心二陽臟;春夏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的人要維護體內陽氣,使其充沛旺盛。秋冬養陰,指的是養護肺、腎二臟;秋冬時,萬物精氣斂藏,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收勢,將體內精氣加以收藏潤養。

  春、夏因為有陽虛內寒—秋冬寒氣的濕氣未除,又加上春、夏貪食寒涼冰冷之物,而導致的失調,泄瀉造成臉色蒼白、四肢不溫、體力摔退及衰老等現象,所以春、夏兩季更要陽氣來充實體?的真陽之氣。秋、冬因為有陰虛內熱—體液不足;熬夜,加上春、夏累積的熱邪在體內,再加上吃了太多燥熱食物而傷津液,引起盜汗,所以秋、冬要滋養體內肺、腎二臟之津液,達到養陰的目的。

  做好四時順時的養生,可預防秋、冬之寒症與春、夏之火症,達到避免身體機能低下及提升抗病能力,與健康抗老的效果。

那麼,人們要順時防護養生當如何把握重點?

1.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這是中醫養生學裡的一條極其重要原則,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所必須遵循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書的《黃帝內經》裡就已提出來。既然自然界的六淫邪氣是人體致病的重要因素,那麼,人們就必須重視對六淫邪氣的抗禦。正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對於聖人來說,不主張已病後才治病,而主張未病先預防,這好比治國一樣,不等亂已成才治理,而要治於未亂之先,就是這個道理。假使等疾病已經發生了,而後可去治療,等到戰亂已經形成了以後才去治理,就等於口渴了,才想到鑽井,戰爭已經發生了,才想到鑄造武器,這不是太晚了嗎?

上述原文以疾病與戰亂相比擬,說明了人們必須重視預防。

所謂「虛邪賊風」是泛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於人體的外來致病因素,「四時不正之氣,皆謂之虛邪賊風」,亦就是上面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因為這六種邪氣皆能致病,故須及時地躲避它。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句話出自《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氣的升降出入)、五臟盛衰的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制定的四時養生原則。正因為此句話非常重要,一些著名醫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高士宗在《素問直解》裡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陽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此句的意思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就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不要做損害體內陽氣的事;而在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此時養生就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

張志聰在《素問集注》裡卻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處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之。”此句的解繹亦很有道理,如諺語說:“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夏天有陽虛內寒之瀉泄,而冬天不乏陰虛內熱之盜汗。因為陽處於內,故要養陽;因為陰處於內,故要養陰,只有這樣才能「從其根」。

張景岳在《類經》裡解釋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恨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氣,以致秋冬多患洞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度,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意思是說,若能在春夏之時養陽,可預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時養陰,可預防春夏之火症。張氏的注解體現了陰陽互根的觀點,因為養陽不能脫離陰,養陰不能脫離陽,即大醫學家王冰所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黃帝內經析義》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可以概括為三種涵義:

一、適應四時的養生方法,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養生長之氣,即為養陽,秋冬養收藏之氣,即為養陰;

二、養陽指養心、肝二陽臟;養陰指養肺、腎二陰臟;

三、養陽要順從陽氣生長的特點,使陽氣發泄;而養陰要順從陰氣收藏的特點,不要使陰氣發洩。

上述各種解釋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意義,不管哪種看法都旨在說明一點,季節不同,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就不一樣,人們只有在理論上釐清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涵義,才能更好地去「順四時而適寒暑」。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殺,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這講的是春天的養生之道,亦即春天的養陽之道:春季正、二、三月,陽氣上升,萬物萌動,自然界呈現一片生機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著生發之氣,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當晚睡早起,闊步於庭院,被散頭髮,寬緩形體,以使志意充滿生發之氣。對待事物,當生的不要殺害它,當給的不要剝奪它,當賞的不刑罰它,這就是適應春氣,調養人體「生氣」的道理。如果人違逆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害肝氣。春季傷害了肝氣,到了夏季,就會發生寒病,這是因為人在春季養「生氣」不足,到夏季奉養「長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夏季又應怎樣養陽呢?“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怨,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絯瘧,奉收者少。”這裡所講的是夏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陽之道。意思是說,夏季的四、五、六月,陽氣已盛,萬物蕃茂,自然界呈現茂盛華秀的氣象,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實。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厭惡日長而使陽氣怠惰;使志意不要輕易發怒,神氣像草木華英一樣充滿;使陽氣能宣泄,好像有所愛在外而不抑鬱,這就是應夏季長養之氣,調養人體「長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背了夏季長養之氣,就要傷害心氣。夏季傷害了心氣,到了秋季,就會發生瘧疾,這是因為人在夏季養「長氣」不足,至秋奉迎「收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秋天的養生之道如下: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這裡所說的是秋天的養生之道,亦即秋天的養陰之道。意思是說,秋季七、八、九月,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態平定的氣象。秋風勁急,物色清明,肅殺將至。人們要早睡,並要早起,雞鳴時即起,使志意安逸寧靜,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的刑罰;應當收斂神氣,以應秋氣的收斂清肅;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擾,以使肺氣清靜,這就是應秋季收斂之氣,調養人體「收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冬天又怎樣養陰呢?“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拆平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奉生老少。”講的是冬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陰之道。意思是說,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水冰地裂,萬物的生機沒有受到干擾,而都潛藏起來,人們應當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陽升起後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靜,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氣內藏;應該避寒就溫,不要開泄皮膚出汗,致使陽氣頻數耗奪,這就是應冬季閉藏之氣,調養人體「藏氣」的道理。如果人體違逆了冬季閉藏之氣,就會傷害腎氣。冬季傷害了腎氣,到了春季,就會發生痿厥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冬季養「藏氣」不足,至春奉養「生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總之,春天、夏天必須養陽;秋天、冬天一定要養陰,這就是中醫養生學所說的「順時養生」,即四季養生的要訣。

3.要注意「五臟應五時」

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其涵義是說,春天肝臟功能旺盛,夏天心臟功能旺盛,長夏脾臟功能旺盛,秋天肺臟功能旺盛,冬天腎臟功能旺盛。中國醫學的這一獨特認識,已在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中得到了一些佐證,如動物肝細胞儲備的擴充,一月的量為七月的二倍。由於五臟在不同季節的功能盛衰不同,因此在養生上,就要側重點,即春天要注意養肝,夏天要注意養心,長夏要注意養脾,秋天要注意養肺,冬天要注意養腎。

4.在換季時節要特別注意養生

一些急症、重症病人,往往在節氣日前後發病或死亡,即使是無病之人,若不注意在季節更換的時候好好保養,也會感到身體不適。這裡所說的季節,不僅是指春、夏、秋、冬四個大季節,也包括小的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國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掌握氣候變化的經驗總結。實際上它表示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行時進達的位置。一般說來,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春回大地(立春)以後,雨水逐漸增多(雨水),氣溫回升,土地解凍,蟄伏在地下的冬眠生物出土活動(驚蟄)。「春分」以後,太陽直射的位置從赤道逐漸往北推移,白晝時間也愈來愈長,氣候由冬冷轉溫暖,草木開始繁榮,冬季蕭條的景象已經消失,極目遠眺,自然界的景象「清明」了。漸次,降雨更有增多,進入「穀雨」節氣,雨後百穀,此時節更適宜穀物的生長了。往後,自然界的植物和農作物欣欣向榮,繁茂生成,麥粒已經灌滿了漿,但尚未成熟,只是「小滿」。再過半月,待到「芒種」,麥類作物才始黃熱,就要動手開鐮收割了。「夏至」以後還得播種晚穀、玉米等作物,所以這時侯是夏收夏種的大忙時節。「夏至」以後,天氣漸熱,進入了炎熱的夏天,先「小暑」,後「大暑」,達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隨後溫度開始降低,暑氣漸消,「立秋」來到,進入「處暑」,這裡所謂「處」是躲藏、終止的意思。夏熱消退,秋意漸濃,氣溫急降,低空的水汽於夜間、清晨在地面的木、葉等物體上凝成「白露」,隨著氣候的逐漸變冷,白露變成為「寒露」,繼而又凝成霜,「霜降」後,低溫將要危害秋收作物了。「立冬」以後,降雪始見,起初見「小雪」,之後是「大雪」,此時地面已可積雪,「冬至」到了。再往後冬景更濃,「小寒」和「大寒」接踵而至,到了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二十四節氣是長期農業生產經驗中的總結,它的意義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密切聯繫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則是季節變更的轉折點。春分和秋分,恰好是晝夜平分約兩個節氣,而夏至和冬至各表示炎夏和寒冬的來臨。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說明冷熱的程度。白露、寒露、霜降一方面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的凝結現象,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溫度下降的程度。節氣中有關降水的是雨水、穀雨、小雪和大雪四個節氣,而驚蟄、清明、小滿與芒種節氣,卻是反映物候特徵的。

人們在二十四節氣到來前後要注意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人、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更要提高警惕。例如,慢性支氣管炎病人在「白露」節氣後,病情一般逐漸加重;一年之中寒冷的冬季是死亡的高峰。「季節性情緒失常」的發病,同人體內色氨酸或五羥色氨的缺乏有關聯。病人常喜歡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進而導致體重增加,肥胖又導致身體的懶散乏力。季節變換、節氣的前後是易產生疾病的,那麼,又應如何養生呢?

首先,在節氣前後思想上要做好準備,應儘量避免情緒衝動,做到情緒穩定和樂觀。若平時患「季節性情緒失常綜合症」的,秋冬可用光照療法,或調整膳食成分:即在早餐時多吃些含蛋白質成分高的食物,而在晚餐時多食用些碳水化合物高的食品,因碳水化合物食品有鎮靜作用,這種吃法與常規的膳食搭配相反。

其次,在生活起居上宜謹慎,如按時睡眠,不要熬夜,身體不好的,最好不要上夜班;不要太勞累,要注意休息;飲食上不過飽過飢,要有規律;及時增減衣服,謹防六淫邪氣侵犯人體。大便應保持通暢,避免大便乾燥,但也要注意不要發生瀉泄的情況,「好漢禁不住三次稀」,何況又是在節氣前後呢?

最後,可對症服些藥物,身體虛弱的可吃生能補充人體正氣的藥,以增強患者抗病能力。因老年人往往多見脾、腎兩虛,因此,宜吃點補腎、健脾的藥,如人參健脾丸、六味地黃丸等。

5.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居家防護養生當有所側重

孔子在《論語.季氏》講:“君子有三戒: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的一生需經歷兒童、青年、壯年、老年等不同的發育和生理變化階段。各個階段人體內臟腑的氣血陰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應該根據這些變化來補益身體。此外,各年齡階段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的情況也各不相同,也就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對身體的影響。而給予適當的補益。

如青年學生日夜讀書鑽研,往往休息睡眠不足,產生心脾或心腎不足,表現為多夢、健忘、食慾不振等,其在冬令的補益可選用蓮子、首烏等;又如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尤其是脾胃末健,而又往往飲食多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在冬令的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苡仁、赤小豆等。不少中年人身負重任,往往超負荷運轉,不注意休息,導致氣血耗傷,故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耆、當歸、烏骨雞精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進補更為重要,因為老年人身體已經虛弱,再加上身患多種疾病,故老年人多少必須補。老年人無病時,可選用杜仲、首烏等。若有病,則必須辯證進補,血虛補血,氣虛補氣。

此外,男女性別不同,補益方法也不同,如少女腎氣末充,月經未潮,無病時補益以補腎氣、益精血為主。補藥藥品可選用當歸、白芍、紫河車等。還有,身體胖瘦不同,補益也不同。中醫認為「胖人多氣處」、「胖人多痰濕」,氣虛者補氣,補氣需健脾,故健脾益氣是虛胖之人補法。濕痰重應採取健脾利濕法,因為脾健,才能運化水濕,可選用雲茯苓,苡米、黨參、白朮等;再如瘦人,中醫認為多陰虛火旺,故進補應用養陰滋液之補益方法,常選用百合、黃精、蜂蜜等。又比如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進補法也不同;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常因思慮過度,而耗傷心血,故要以補心血為主,可食用龍眼肉、蓮子、牛奶等;而體力勞動者,在勞動中消耗體力大,出汗多,中醫認為,汗為津液受陽氣推動從汗孔排出而成,出汗多便耗損氣陰,補益氣陰可選用太子參、玉竹、鴿肉等。此乃各種不相同情況下,考慮這些因素,而給予適當的居家防護養生補益。

附註一:中國農曆歲時查對表

農曆一月

~國曆二、三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農曆二月

~國曆三、四月

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鐘、仲鐘、仲春、仲陽、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 竹秋、花 朝

農曆三月

~國曆四、五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 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

農曆四月

~國曆五、六月

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 槐月、麥月、朱月、餘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 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 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 榎月、梅溽

農曆五月

~國曆六、七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 月不見月、吹喜月、臯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 啟明、郁蒸

農曆六月

~國曆七、八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精陽

農曆七月

~國曆八、九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 孟商、瓜時

農曆八月

~國曆九、十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 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農曆九月

~國曆十、十一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農曆十月

~國曆十一、十二月

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 極陽、陽止

農曆十一月

~國曆十二、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農曆十二月

~國曆一、二月

臘月、除月、醜月、嚴月、冰月、餘月、極月、塗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殷正、清祀、冬素


附註二:內所因論

夫臟腑合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各有所主,故為十二官。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者,諫議之官,公正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送之官,變化出焉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此十二官不得相失者,正由陰陽消息盈虛。當隨四序而調養之,不可使其偏勝,偏勝則偏複,偏複則偏害,勝克流變,則真病生焉。夫陰陽虛實者,乃臟腑更相勝複也。若其子母相感,則母虛能令子虛,子實能令母實。《經》曰︰實則瀉其母,虛則補其子。如肝實則瀉腎,肝虛則補心,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此經之本意也,《難經》則反是,及觀《金匱》之論,其得為多。肝虛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製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盛,心火盛則肺金受製,肝氣乃舒,肝氣舒則肝病自愈,此補子之意也。肝虛則用此,實則反之。《千金》亦云︰肝虛當補心,心旺則感於肝,皆此類也。此正本藏十二官冷熱盈虛而為病,非外感淫邪,及故為背理者之比。然內所因惟屬七情交錯,愛惡相勝而為病,能推而明之,此約而不濫,學人宜留神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