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藥膳
20090318
藥膳1:清肺滋陰湯 (慈禧太后,排骨) | 百合3、浙貝3、天冬3、沙蔘3、 麥門冬3、桔梗3、故紙花3、炙甘草2、大棗3枚 (木蝴蝶) |
藥膳2:養心寧神湯 (豬心) | 生地黃1兩、百合5、──→百合地黃湯 浮小麥1兩、柏子仁3、甘草2、大棗5枚──→甘麥大棗湯 酸棗仁1、知母3、茯神3──→酸棗仁湯 |
宋代兵荒馬亂的年代醫學卻異常發達
北宋→南宋
◎最早中醫分科→太醫十三科
◎人身等高針灸銅人→王惟一,現放置日本上野博物館
◎祝由科→符咒,天帝教24針
◎訂定國家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重藥處方:四物湯、加味逍遙散
American Pharmacy
◎ 第一本法醫的書:沈慈→「洗冤錄」
東漢 張仲景 《傷寒論》六經辯證 ←北方醫學
桂枝
麻黃
清朝 葉天士 溫病論 衛氣營血辯證←南方醫學
一錢=3.75公克 一斤=16兩=160錢=600公克
◎日本厚生省國民處方局編製國民藥典有一半為傷寒論處方
例如:芍藥甘草湯→治腳抽筋,去杖湯
腳抽筋原因:太累、骨鬆(鈣流失)、肝火太旺、、電解質不平衡、糖尿病末梢神經
胃痙攣
肌肉痠痛
唇乾裂
麻杏甘石湯→治咳嗽、氣喘、頭皮屑、減肥
異位性皮膚炎→麻杏甘石+...←洗浴
麻黃3、杏仁3、石膏1兩、甘草2、
浮萍3、百部3、蛇床子3、黃柏3
北方醫學→自皮毛感邪入里→證→六經傳遞
陽經之證 | 太陽(表;急症) ↓ ↘ 少陽(半表半里;口苦)→陽明(裏症;急性肝炎、便秘) |
陰經之證 | ↙ ↓ 厥陰(肝膽) 太陰() ↓ 少陰(重症;心衰竭;脈細微) |
金匱要略→以症為主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謂也。
中風=傷風 唐末改列腦血管疾病
南方醫學→病邪口鼻而入
明 吳又可 瘟疫論←疫癘
天有不正之氣感人至烈
普濟消毒飲→腮腺炎(大頭行天)三天就好
◎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杏甘石湯主之(太陽經)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毆吐者,黃連湯主之(少陽經;胃食道逆流)→小柴胡湯主化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方、證相應→視診→理法方藥調整→雙向調整作用
小柴胡湯四大主症:
●心煩喜嘔
●往來寒熱、
●嘿嘿不欲飲喜、
●胸脅苦滿
太陽(表;肺)→少陽(半表半里;肝膽)→陽明(里;脾胃)→太陰(腹滿而下)→厥陰(寒熱交雜)→少陰(重症)
「經方實驗錄」姜佐景←師傅 曹穎甫
溫病體系形成由葉天士(桂)提出
徒弟余雲岫整理→『三時伏氣外感溫熱論』→臨症指南醫案
溫病四個階段:衛、氣、營、血
三時:年節、端午(傷暑、濕)、中秋
安宮牛黃丸→腦膜炎(血症)
吳鞠通「溫病條辯」: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腎、膀胱)
三焦溫病辯證
薛生(雪)「溫熱論」住掃葉軒←→葉天士 住踏雪齋
同治光緒年間 王孟英 「潛齊醫書全集」
└→吳越醫學派
光緒 孟河派→費伯雄 開山始祖→費繩甫→曾國藩
└→走醫走到此為止 └→費○○→張大千
↓
(姻)馬培之(婦科)『承恩錄』
乳癌
↓
弟子 丁甘仁
丁濟萬46年逝←夏媽媽師傅
董氏奇穴→董景昌 自創一格
修養齋→黃明德、鍾永祥
吳惠平 73年癌沒
鄭曼青
郭嘯天
中醫看整體西醫看局部,所以中醫眼疾看肝腎,脫肛看脾經
治病求其本,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病勢先壓下去再調養
故糖尿病加上感冒時感冒先治
標本兼治→扶正氣→與疾病共生
扶正袪邪→傷寒論治法:汗、吐、下
用藥因人、時、地而制宜
老人、孕婦、小兒便秘治法不同
老人→腸無力,補中益氣湯加大黃
孕婦→
小兒→
正治←→反治
例:以瀉下治腹瀉→腸中燥屎係熱結旁流故下
中藥看性能,西藥看成分→Key<->lock→receptor接受器
例:青黴素penicillin→細菌細胞壁合成機轉破壞
中藥→巨觀,看四氣五味
寒熱溫涼
苦→瀉火 ,甘甜→補脾 ,酸→肝
辣→肺 ,鹹→腎
青蒿素成分 肝病、虛汗→瘧疾
紫杉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