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藥膳
20090325
清朝
1、徐靈胎→《迴溪醫案》
王旭高→《西溪屋書話夜語錄》
治肝病、肝病如龍←張仲景黃疸病即今日所謂的肝病
◎肝硬化效藥→大黃蟅蟲丸
◎醫林改錯藥方
●膈下逐瘀湯→肝硬化
●血府逐瘀湯→心血管疾病
●通竅活血湯→耳鳴、顏面神經麻痺
●少腹逐瘀湯→卵巢囊腫
(cystic ovary or PCOS)
Poly Cystic Ovary Syndrome
少腹逐瘀湯+大黃+大柴胡湯
證:1、座瘡
2、肥胖
3、停經→不孕
4、多毛
5、糖尿病
6、黑色素沉澱
●身痛逐瘀湯→全身痠痛
●補陽還五湯→中風
2、張璐→《張氏醫通》
天灸療法(小暑後的三個庚日→三伏貼)
《診宗三昧》
3、唐宗海→《中西匯通》
血證論→中風
4、張錫純→《衷中醫學參西錄》←北派
石膏派=Aspirin(Bokey 100mg治高血壓)←副作用→胃出血
鎮風熄肝湯 └→Enteric capsule腸溶衣錠→Omeperazole, Lansoperazole→治胃潰瘍、胃幽門桿菌(吹氣即可檢驗)
Novarsc高血壓藥
收縮壓←Na+, 舒張壓←Cl-
為什麼會高血壓? | ┌→Stroke Volume x Heart Rate |
Blood Pressure = Cardiac output x Peripheral vessel resistance ↑心腎不交 腎缺氧分泌Renin血管增壓素→Angiotensin→Angiotensin II |
站立時只有1/5血量流到腎臟,所以晚上睡覺時要平躺(臥佛←心腎相交)
腎主恐、腎氣足則生長發育→降血壓藥也可以自腎經著手
5、惲鐵樵、惲子愉
維基百科補充: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D%AF
中藥(Chinese materia medica)原名生藥,滿清末年,將明清沿用已久通稱的生藥一詞(詳見生藥的解釋條目)改稱為中藥。 |
發展 近代中國的「中藥學」研究由於受到中國歷代本草內容記載的制約,因此「中藥學」的研究皆侷限在中國醫學理論裡所使用生藥的研究範疇,但由於近年來'中藥學'的研究方法採用了現代生藥學的研究技術,因此國際上多數藥學出身的學者皆將'中藥學'視為生藥學的研究分支。 最初人類對藥物的認識是與覓食活動緊密相連的。在原始時代,原始人通過採食植物和狩獵,逐漸瞭解這些植物和動物,有可以果腹,也有可以減緩病痛,有的則可以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
漢朝以前 隨著文字的出現,藥物知識也有了文字記載。商代金文已有「藥」字。《說文解字》訓釋為:「治病草,從草,樂聲。」西周的《詩經》及《山海經》中已經記載了120多種藥物的產地、效用和治療性能。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載方280餘首,所用藥物達240餘種。。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本草作為中藥的代名詞。本草一詞始見於《漢書•平帝紀》。到了西漢晚期已有“本草”一詞來指稱藥學專著。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雖托「神農」之名,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有考證最後成書不晚于東漢末年(西元2世紀)。
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末以來醫家應用的藥物種類日漸增多,本草著作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晉代葛洪《抱朴子》曾首載草藥一詞。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於西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經集注》。南朝劉宋時期雷敩著《炮炙論》,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是中國的第一部炮製專著。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日漸繁榮,醫藥學也有較大發展。 唐顯慶四年(西元659年)朝廷頒行了由李勣、蘇敬等主持編纂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載藥844種,本書的完成依賴了國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國第一部藥典性本草;比西元1542年歐洲紐倫堡藥典早出800餘年。並在日本古書《延喜式》還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的記載。
金元時期 張元素所寫的《醫學啟源》介紹了臟腑諸病用藥心法,奠定了臟腑辨證用藥理論。他在《珍珠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刺諸痛法》中均倡導中藥歸經學說。[1]後來,李東垣的《用藥法象》與王好古的《湯液本草》都是探討藥性。
明朝時期 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全書52卷,約200萬言,收藥1892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餘首)。 |
中藥的藥性主要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四氣五味 四氣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溫熱藥一般具有溫中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五味則是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味道。事實上,藥性的五味並不是指該中藥的真實味道,而是根據其藥效得到的。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能補、能緩、能和。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指降泄肺氣、胃氣。鹹味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3]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中藥作用與人體的幾種趨向,是與疾病的病理趨勢相對而言的。一般而言,生浮藥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藥則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利尿、消食、驅蟲、平肝、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向下向內的作用,如大黃、牛膝。 歸經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症為依據,總結出的藥物的作用部位與範圍。 中藥的毒性 中藥的毒性,在廣義上泛指藥物的偏性,在狹義上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在《本草綱目》中將藥物的毒性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中藥中的商陸、細辛、苦杏仁、何首烏、附子等有不良反應的毒性。 |
配伍 中藥的使用是十分講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的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這樣可以達到降低毒副作用,擴大提高療效,以適應複雜病情的需要。 中藥的配伍內容分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被稱為“七情”。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序例上》總結為“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醫藥學的配伍禁忌,部分藥物混合使用,會增強其毒性反應或副作用,服用後會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這些藥物被禁止配伍使用。目前,普遍認可的配伍禁忌,有金朝時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編成歌訣,遂廣為流傳,相沿至今。但歷代著名醫家常有違反十八反、十九畏的方劑,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就有 “甘遂半夏湯”,方中甘遂和甘草同用。故有人認為臨床用藥不應拘泥於此。 《十八反藥歌》有云: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芫遂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藥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礵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和京三陵;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尚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八反包括: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包括: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
禁忌 為了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中藥的用藥禁忌分為配伍禁忌、證侯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的飲食禁忌。其中配伍禁忌應遵守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則。 中藥的產地、採集與貯藏 中藥絕大部分來源於天然的植物,其次是動物、礦物,以及部分人工製品。中藥的產地、採收與貯存是否適宜,是影響藥材的重要因素。 |
中藥的產地 古代醫學家經過長期的使用、觀察和比較,各地所產的藥材質量優劣不一樣。並逐漸形成“道地藥材”的概念。“道”曾是古代的行政區域,“地”指地域或地區。 • 著名的道地藥材有四川的黃連、川芎、附子,江蘇的薄荷、蒼術,廣東的砂仁,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雲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黃,山東的阿膠等。 |
四氣五味
四氣:寒熱溫涼
五味:酸苦甘辛鹹
邪不受補故要先驅邪,孫安迪預防感冒用黃耆(固表)
玉屏風散
汗症→陰虛盜汗→Berotec(麻黃素)吃太多、肺結核桿菌TB感染、顴赤(黃昏微熱)
桑葉+紅糖or白茅根
腸病毒及麻疹偏方:甘蔗頭+白茅根+蜂蜜
陽虛自汗→黃耆
◎預防腸病毒肝草茶
茵陳3、淡竹葉3、薄何3、麥門冬3、決明子3、白茅根5、蘆竹根3、甘草2、桑葉3、仙草5、人蔘鬚1
味覺辨五味
酸(肝)
苦(心)
甘(脾)
辛(肺)
鹹(腎)
辛(肺) 桂枝、生薑 發散表邪
陳皮 行氣
甘(脾) 黨蔘、黃耆 和中、調補、緩和
酸(肝) 石榴皮 收斂Tannin鞣質
桑葉 涼止汗
五味子
山茱萸 夢遺、白帶→龍膽瀉肝湯(惲子愉)
肝火熱情盛、相火旺則溢
金鎖固精丸←老人夜尿、白帶
苦(心) 黃連、石蓮花 瀉,絕陰不產、絕陽不興
鹹(腎) 肉從蓉、巴戢天 軟堅
淡味 通草、薏苡仁 發乳花生+七孔豬前蹄
胃痛
厚朴溫中→風寒邪入胃
日本用安中散←寒引起
西醫用胃乳、止痛(痙攣)→副交感神經抑制劑
Buscopan(正露丸)
止胃酸劑→Cimetidine→Hi→拮抗劑
質子幫浦抑制劑Omeperozole, Lansoprozole
◎治胃痙攣→安中散2+芍藥甘草湯3
天仙藤←辛寒、溫熱平→表症→辛寒(冬天傷風)←用辛溫藥(傷寒)
→辛熱(夏天風熱)←用辛涼藥(溫病)
中醫用半夏瀉心湯←熱引起,口苦
代赭旋覆湯
◎風為百病之首→醫學三字經第二篇中風
痰迷心竅→昏迷→按人中問排便→通便黏液(痰)→安宮牛黃丸
(腦膜炎)
顏面神經麻痺→牽正散+小續命湯+蠍子粉
中風→火(高血壓中風出血型)、氣(低血壓中風)、痰(阻塞型中風)
三子備←劉河間、李東桓、朱丹溪
古今錄驗續命湯、風引湯、侯氏黑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