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藥膳
20090408
杏仁
南杏仁→ 甜、保養肺部,南杏仁又稱杏仁果、甜杏仁
北杏仁→ 苦、止咳平喘 , 潤腸通便。→ 治肺熱咳喘腸燥便秘。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杏仁 | 苦、微溫。有小毒---氰化物Amygclalin CN- | 肝、大腸 | 1.止咳平喘:風寒(杏蘇散)或風熱(桑菊飲,三拗湯)咳嗽,燥熱咳嗽(桑杏湯),肺熱咳喘(麻杏石甘湯) 2.潤腸通便:腸燥便秘證(麻子仁丸,五仁丸) 炒杏仁,經炒後微去油脂,其苦泄之性減緩,多用於體虛脾弱者之咳喘證,杏仁霜,除去油脂,幾無潤腸通便作用,多用於大便易動者的咳喘證,本品苦溫泄肺,不宜於陰虛咳嗽或虛咳之證,大便溏泄者或嬰兒應慎用,本品有小毒,勿過量,中毒症狀輕者,頭暈乏力,吐瀉,腹痛,上腹部燒灼感,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嚴重者,昏迷,痙攣,解救方法,用鮮蘿蔔,取汁服,或用蕹菜. | 2錢 |
甜杏仁 | 甘,平 |
| 功效與苦杏仁近似,但功偏於滋潤,養肺氣而無宣散之力,藥力較為和緩. |
|
◎ 西藥止咳用Codein(嗎啡)+Glycyrrhin Ext.(甘草)+Platycodon Ext.(桔梗)
滲濾法
除菌加Codeine=咳嗽藥水
少陰甘桔湯→仲景方
歸經入臟
麻黃→ 發汗解表 , 止咳平喘。→ 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麻黃 Ephedra | 辛、微苦,溫 | 肺、膀胱 | 1.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湯) 2.平喘止咳:風寒外束、肺氣壅遏喘咳證(三拗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 3.利水消腫:水腫兼有表證(越婢加朮湯) 4.溫散寒邪:風濕痹痛(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陰疽證(陽和湯) 生用發汗力強,蜜炙發汗力弱,有潤肺之功,故發汗解表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本品發汗開肺之力較強,故用量不宜過大,對素體虛弱,表虛自汗及陰虛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者,均應忌服。 | 1錢 |
去水腫三方 ①開鬼門(發汗)
②潔淨腑(排尿)
③去菀陳蓙(大便順)
西藥用Lasix
嗜鉻性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腎上腺腫瘤(命門)→高血壓、高血糖
└→分泌Adrenaline→升血壓、血糖
利尿劑Na+, K+流失 但 Spironolactone是保鉀利尿劑
不過蛋白尿太低是肝腎功能出問題非上述去水腫三方可以處理
Albumin/Globulin
『冷蘆醫話』----陸定圃
水腫要藥→黃耆煮糯米粥(黃耆改善蛋白尿,糯米大補元氣)
禁鹽
關於肺的醫古文描述:
肺為白帝,為相傳之官。象如懸磬,色如縞映紅。居五臟之上,對胸若覆蓋,故曰華蓋。肺者勃也,(言其氣勃郁也。)重三斤六兩,六葉兩耳,總計八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在經為手太陰,脾之子,腎之母也。其音商,其味辛,其臭腥,在液為涕;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主藏魄,在志為憂,在變動為咳,與大腸相為表裡。肺氣通,則鼻知香臭;肺受邪,則鼻塞而出涕,多汗而畏風,或吐痰血,喘咳氣逆,胸背四肢痛,翕翕發熱。肺虛則多恐懼,皮毛焦悴,不耐煩勞,乾咳失音;或夢見白物爭戰,哭泣飛揚,氣短不能調息;肺氣勞則好睡,肺壅則腸鳴,肺氣燥則喉乾,肺病寒熱,必旦善暮甚,或生瘡疹,皮膚燥癢,皆肺病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禁食寒冷之物,忌衣薄雨濕,受病最易。《友漁齋醫話》 註: 肺居胸中,在諸臟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稱"華蓋"。華蓋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車子的傘形遮蔽物,在此引申為肺的位置最高,居於諸臟腑之首。 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臟"。肺在五行屬金,專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協助心君調節氣血運行,故稱"相傅之官"。 其附屬功能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肺的經脈與大腸相連,互為表裏關係。 肺的附屬功能 (一)在志為憂(悲) 以五志分屬五臟來說,肺之志為憂(悲)。憂愁和悲傷,均屬非良性刺激的情緒反映,它對於人體的主要影響,是使氣不斷地消耗。由於肺主氣,所以悲憂易於傷肺。反之,在肺氣虛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於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 (二)在液為涕 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並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竅,正常情況下,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肺熱,則涕黃濁;肺燥,則鼻幹。 (三)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所謂"合",即配合之意。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為一身之表,是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肺與皮毛的相合關係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一是肺主氣屬衛,具有宣發衛氣,輸津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從而滋潤、溫養皮毛;二是皮毛與肺配合,協調肺的呼吸作用。皮毛汗孔的開合,具有宣散肺氣和調節呼吸的作用,《內經》稱汗孔為"氣門",即氣體出入之門。 因為肺與皮毛在生理方面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關係,所以在病理方面,也常相互影響。例如,外界邪氣傷人,常先從皮毛而入,首先影響到肺的生理功能,出現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若肺氣虛弱,宣發功能失職,衛氣、精津布散障礙,則肌膚蒼白、憔悴,皮毛枯槁;或衛氣機能虛弱,則自汗出,易於感受外邪;若肺氣閉塞,毛竅閉斂,則可出現無汗而喘等症狀。 (四)在竅為鼻 鼻是肺之門戶,為氣體出入之通道,其生理功能包括通氣和嗅覺,而鼻的功能主要依賴肺氣的作用。肺氣調和,則鼻竅通暢,呼吸通利,嗅覺靈敏。正因為鼻為肺竅,肺與鼻有密切聯繫,所以若肺或者鼻發生病變時,常相互影響。例如邪氣犯肺,肺氣失宣,則鼻的功能失常,可見鼻塞,流涕,不聞香臭,或鼻衄等。另外,外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可直接影響到肺,特別是溫熱邪氣,多首先侵犯肺臟,從而出現發熱,口渴,咳嗽,痰黃,鼻翼煽動等症狀;而鼻的症狀亦多從治肺入手。 肺的生理功能 (一)主氣,司呼吸 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氣,即指全身的氣均由肺來主持和管理。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與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肺主氣,與呼吸功能有關,即肺主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一生中,都在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在物質代謝過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氣,同時又不斷地產生大量的濁氣,清氣需不斷地進入體內,濁氣需不斷地排出體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肺既是主司呼吸運動的器官,又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功能,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又把體內的濁氣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 肺主氣司呼吸功能正常,除了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外,還與氣道的通暢與否有關。所謂"氣道",是指氣體進出體內外的通道。包括氣管、支氣管、咽喉等。氣道通暢,也是維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條件。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氣這一功能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方面。宗氣是由脾胃化生的水穀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結合,積於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而宗氣通過心脈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氣的協助。所以肺通過宗氣的生成與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其次,肺主一身之氣還體現在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實際上,肺的一呼一吸運動,就是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肺主氣的功能正常,氣道通暢,呼吸就會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變,不但影響到呼吸運動,而且也會影響到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氣不足,則呼吸微弱,氣短不能接續,語音低微。若肺氣壅塞,則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響到宗氣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對其他臟腑器官的調節作用,則會出現全身性的氣虛表現,如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若肺一旦喪失呼吸功能,則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宗氣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隨之告終。 (二)主宣發與肅降 所謂"宣發",即宣佈、發散之意。肺主宣發,即肺臟具有向上、向外升宣佈散的生理功能。這種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通過肺的氣化,使體內濁氣不斷排出體外。其二是使氣血、津液輸布至全身,以發揮滋養濡潤所有臟腑器官的作用;其三,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通過汗孔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若肺失宣散,即可出現咳嗽、吐痰、喘促胸悶、呼吸困難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症狀。 所謂"肅降",即清肅下降之意,清肅又包含有肅清的意思,即肅清、排出肺內毒邪與異物的作用。肺為嬌臟,屬清虛之器官,異物不容,毫毛必咳,肺內不能容有任何水濕痰濁和異物停留。由此可見,肺的清肅功能,乃是機體自衛功能的表現。而下降是指肺氣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肅降作用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氣;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水穀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若肺的肅降功能失職,則可出現呼吸短促或表淺、胸悶、咳喘、咯血等病理現象。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功能是肺的生理功能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在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使呼吸保持平穩狀態。在病理情況下,它們經常相互影響,沒有正常的宣發,就沒有正常的肅降;沒有正常的肅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發。如果二者失調,出現"肺氣失宣"、"肺失肅降"等病變,則見胸悶、咳嗽、喘息等症狀。 (三)通調水道 人體的水液代謝在生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份的攝入、在體內的轉輸利用和代謝後水液的排泄等幾個環節,是在多個臟腑參與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稱為"通調水道",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一是肺主宣發,調節汗液的排泄。排泄汗液,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一部分。有人估計,每天每人通過汗液排出400毫升左右的水分。肺主宣發,將水穀精微和津液宣散於周身,特別是使布散到體表的津液,通過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於體外。在生理情況下,肺的宣發功能正常,則汗的排泄適度,起到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肺的宣發功能失常,就會引起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變。 二是肺氣肅降,使水道維持通暢。"水道",即指體內水液運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行暢達,流通無阻,是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條件。因此,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如果肺病,通調水道功能減退,就可發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飲,甚則水泛為腫。對此,臨床上多採用宣降肺氣,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療。 (四)肺朝百脈、主治節 在古代,全身之脈稱為百脈,肺朝百脈,即全身血液都朝會於肺。肺朝百脈的生理意義在於:全身血液通過肺脈流注於肺,通過肺的呼吸功能,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布全身。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之氣機,而血液的正常運行,亦賴於肺的敷布和調節,故有"血非氣不運"之說。 《素問》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這是將肺比喻為輔助一國之君主的宰相,協助心君,調節全身。肺的治節作用,概括起來,主要體現於四個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節律地呼吸運動,協調全身氣機升降運動,使臟腑功能活動有節;三是輔佐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與排泄。因此,肺的治節功能,實際上是代表著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節的功能失常,則既可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與布散,又因肺氣虛衰,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既可影響到津液的調節與排泄,又可影響到氣機的升降運動。 肺的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特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肺為華蓋,與外界直接相通。就臟腑而言,肺屬五臟之一,屬裏。但肺與其他四臟不同,它不但居於胸腔內,處於五臟之高位,被稱為華蓋,而且還通過喉和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往往直接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自然界之風、寒、燥、熱等邪氣,尤其是溫熱邪氣,多直接從口鼻而入,影響到肺,出現肺衛失宣,肺竅不利等病變。 2、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肺之所以嬌嫩,一方面是由於肺為清虛之體,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外界邪氣常直接傷及於肺,使之功能失常。另一方面,肺為五臟之華蓋,凡其他臟腑有病變,其氣多上熏於肺,導致肺病出現,產生咳喘等症狀。故《素問·咳論》說:“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肺雖在五行屬金,反不如肝木剛強,寒邪能傷肺之陽氣,熱邪能傷肺之陰液,因而產生多種肺的病變。 3、肺與秋氣相互通應。根據“天人相應”理論,肺氣旺於秋,肺病在秋季,得到自然界之氣的滋助,可以好轉,病人感到舒適。當然,秋季氣候過於燥烈,又容易損傷肺,耗傷肺之陰津,產生乾咳少痰,皮膚乾燥,鼻咽乾燥等病證。 |
藥對
安非他命→麻黃素→減肥
神農本草經序錄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左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藥有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華實草石骨肉。
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暴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欲療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機。 五藏未虛,六府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癒。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療寒以熱藥, 療熱以寒藥, 飲食不消以吐下藥, 鬼注蠱毒以毒藥, 癰腫創瘤以創藥, 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賁肫上氣、欬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注、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創踒折、癰腫惡創、痔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 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 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技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
證 | 平性藥 | 要藥 | 診斷 |
風寒證、 虛寒證 |
←溫性藥→ 辛溫解表 溫通補虛 |
熱性藥→ | 寒 證 畏寒、腹中冷痛、尿無色、舌苔白、脈遲 寒者熱之 |
|
|
|
|
風熱證、 虛熱證 |
←涼性藥→ 清熱解表 清熱滋陰 |
寒性藥→ | 熱 證 發熱、口渴、尿赤、咽痛、舌苔黃、脈數 熱者寒之 |
- 中藥的性能
- 四氣(也稱四性:寒、熱、溫、涼)
寒涼藥多具有清熱作用,適用於熱性病證;溫熱藥多具有散寒作用,適用於寒性病證。 -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另有淡味與澀味)。
辛味藥→入肺經,有發散、行氣的作用。 甘味藥→入脾經,有滋補、緩急、潤燥的作用。 苦味藥→入心經,有燥濕、泄降的作用。 酸味和澀味藥→入肝經,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酸棗仁安神安眠作用 鹹味藥→入腎肺經,有軟堅的作用。 - 生降沉浮─生浮的藥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藥主下行而向內。
- 歸經─歸是指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人體的臟腑經絡。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範圍。有直接歸經、間接歸經、相關歸經、病機歸經、定向歸經五種歸經方法。
穴位診斷法→按痛癢部位所行經絡決定病源及走向 氣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以及歸經的定位,構成中藥"三位一體"的藥性基礎。 - 中藥的應用
- 配伍:兩種以上藥物配合應用。
- 藥物七情:單行、
- 相須 (類似藥相伍以提高療效)、
- 相使(一藥為主,其他藥物配合提高主藥療效)、
- 相畏(被相殺藥減低毒性)、
- 相殺、相惡 (降低療效)、
- 相反(增強毒副作用)。
- 配伍禁忌
《經驗方》: "貝母、半夏并瓜蔞,白蘞、白及 反烏頭, 細辛、芍藥(有赤、白芍)五參輩(人、丹、沙、玄、苦五參),偏與蔾蘆結冤仇;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 記取歌中十九反,末使同行真個好。" 《儒門事親》: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蔾蘆。" 《醫學入門》: "相反藥只十八味,逐一從頭說與君。 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元參與紫參, 苦參丹參并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 白芨白蘞并半夏,瓜蔞貝母五般真, 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 若還吐蠱與翻腸,尋常犯之都不好。 蜜蠟莫與蔥相見,石決明休見雲母, 藜蘆莫使酒來浸,人若犯之都是苦。"
|
確定處方後依患病部位、症狀加減歸經的單方
Why 科學中藥效果比不上水藥?
科學中藥配伍單方只能加不能減!
配伍舉例:
◎太陽傷寒(脈浮緊、骨節痠痛,無汗)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麻黃湯 | 傷寒論 |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 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亦治哮證。 |
| 發汗↓ | 解肌↓ |
|
| 麻黃 君 | 桂枝 臣 |
|
| 杏仁 佐 | 甘草 使 | 國老→調和諸藥 |
| 不咳時改用↑ 車前子利尿┘ | ↑水腫時改用 炙甘草 |
|
四大名醫:施金墨(糖尿病)、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
婿祝諶予、弟子呂景山合著施金墨藥對輯
桂枝→ 發汗解表 , 溫經通陽。→ 用於有汗的風寒感冒。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桂枝 Cinnamon Twigs | 辛、甘、溫 | 心、肺、膀胱 | 1.發汗解表:風寒表虛證(桂枝湯);風寒表實證(麻黃湯);風寒濕痹證(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2.溫經通陽:痰飲證(苓桂朮甘湯);水腫及小便不利證(五苓散);胸痹心悸(枳實薤白桂枝湯,炙甘草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溫經湯);癥瘕(桂枝茯苓丸)等證。 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溫熱病及陰虛陽盛,血熱妄行諸證均忌用。 | 1錢 |
甘草→ 補脾益氣 , 緩急止痛→ 食物中毒 , 調和諸藥。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甘草 | 甘,平 | 脾、胃、肺、心 | 1.補脾益氣:脾胃虛弱證(四君子湯),心虛動悸脈結代證(炙甘草湯),臟躁證(甘麥大棗湯) 2.潤肺止咳:諸咳喘證(三拗湯,桑菊飲,麻杏甘石湯) 3.緩急止痛: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芍藥湯,逍遙散) 4.清熱解毒:癰疽瘡腫(陽和湯,甘草膏),咽喉腫痛(甘草湯,桔梗湯,甘桔湯),食物,藥物及農藥中毒緩和藥性,調和百藥 本品生用性偏涼,炙性偏溫,即清熱解毒宜用生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宜用炙甘草,若用於潤肺止咳或緩和藥性,可據情生或炙用,甘草味甘,能助濕壅氣,令人中滿. | 2錢 |
◎太陽傷風(脈浮緩、腸胃型感冒、鼻水,有汗)
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薑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正宜用。
桂枝湯 | 傷寒論 | 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 |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 |
解肌發汗,為毛細孔控制閥,但要喝稀粥以助藥力,並以棉被溫覆一時許
◎遇熱症皮膚癢可採用麻桂各半湯
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 八珍湯+耆、桔=十全大補湯 十全大補湯除川芎加五味子→人蔘養榮湯 |
人蔘固本丸(二冬二地加人蔘) | 天冬3、麥門冬3、生地1兩、熟地1兩、蔘鬚5 炙甘草2、紅棗5枚 |
藥丸→蜂蜜→蜜丸
糯米汁→丸
藥物七情:
◎單行:單行→藥對→配伍單方→複方 →複方+歸經單行
└→獨蔘湯(呼吸,喘不過氣)高麗蔘一根
◎相須 (類似藥相伍以提高療效)、→黃柏+知母
◎相使(一藥為主,其他藥物配合提高主藥療效)、黃耆+茯苓
◎相畏(被相殺藥減低毒性)、→生薑制半夏(罌粟科corydaline)毒
生半夏泡明礬水再以生薑水煮到透明→熟半夏
小半夏湯(半夏+生薑)→治嘔吐
醋炒延胡索→醋又叫苦酒可以去成癮、鬆肌肉
黃汗症→黃耆桂枝苦酒湯
◎ 相殺、相惡 (降低療效)、綠豆殺巴豆毒
斑蝥→治骨刺、癌 朱士宗、朱仁康(板橋)有毒用糯米炒
中班蝥毒用綠豆水+甘草退斑蝥毒
巴豆霜加紙去油→瀉下、緩瀉
◎相反(增強毒副作用)。
妊娠禁忌
水銀、砒霜、鉤吻、輕粉、斑蝥、瓜蒂等屬劇毒藥,對人體損傷極大。
大黃、巴豆霜、芫花、大戟、牽牛、木通等峻下瀉利之品,能造成盆腔充血,甚至墮胎。
麝香、紅花、牛膝、莪朮、薑黃、蠶衣等對子宮,尤其妊娠子宮有興奮收縮作用。而川芎等用小量則興奮,大量則麻痺。
天花粉、芫花、甘遂、莪朮、薑黃、水蛭、槐角、川芎等分別具有終止妊娠、引產、抗早孕等作用。
桃仁、郁李仁、苦參、酒等所含的某些活性成份有致胎兒畸形作用。
劑量
藥性平和無毒的藥物,用量稍多。
單位藥用量宜大、複方用量宜小。
重病、急病用量宜偏大。
例:大黃止瀉看劑量→冷開水泡(大黃+蜂蜜)
黃蓮→輕劑,健胃,重劑,
檳榔(涼)+肉桂(熱)
檳榔湯→排宿便
甘麥大棗湯+鉤藤+蟬蛻
小柴胡湯
煎服法
煎藥法:
煎煮方法:先煎、後下、包煎、另燉或另煎(貴重藥物)、沖服(不煎)。
一般藥煎汁二次,滋補藥煎三次。
煎藥器具:瓦罐、砂鍋為宜,忌用鐵鍋。
煎藥前先將藥浸泡30分鐘左右。滋補藥用文火煎,發汗解表藥用急火煎。
服藥法:湯劑一般每日一劑,分二次服。病重者,不受此限。
補益藥宜在食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食後服;驅蟲藥,宜空腹服; 安神藥,宜睡前服;截瘧藥,宜瘧發前二小時服。
虛癆第三
虛癆病 從何起 七情傷 上損是 歸脾湯 二陽旨 下損由房幃彌
傷元陽 虧腎水 腎水虧 六味擬 元陽傷 八味使 各醫書伎止此
甘藥調 回生理 建中湯 金匱軌 薯蕷丸 風氣弭 蟅蟲丸乾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歸脾湯 歸脾湯用參朮耆,歸草茯神遠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薑棗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歸脾湯 | 傷寒論/濟生方 | 黨參、黃耆、白朮、茯神、酸棗仁、桂圓肉、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 |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 |
六味地黃丸 | 六味地黃益肝腎,山藥丹澤萸苓摻。 |
知柏地黃丸 | 再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
都氣丸 | 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氣虛喘安。 |
麥味地黃丸 | 地黃丸中加麥味,咳喘盜汗皆能挽。 |
杞菊地黃丸 | 六味再加杞與菊,目視昏花治可痊。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六味地黃丸 | 錢乙方 | 熟地黃、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山茱萸 | 滋陰補腎的基礎方。用於治療腎虛所致之諸症,如虛火上升,面生雀斑,頭目眩暈,舌燥喉痛,耳聾、齒搖、腰膝麻痺無力,足跟作痛,自汗盜汗,遺精夢洩,骨蒸潮熱、消渴、小便淋泌或不禁等症狀。 |
八味地黃丸 | 金匱要略 | 熟地黃、山茱萸、淮山、丹皮、茯苓、澤瀉、附子、桂枝 | 增強肝腎機能,改善精力減退,又能止渴,是治腎、副腎、性器等機能衰退的良方。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大建中湯 | 金匱要略 | 山椒(蜀椒)、人參、乾薑、膠飴 | 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
小建中湯 | 傷寒論 | 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 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治傷寒陽脈濇,陰脈弦,腹中急痛,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通治虛勞悸衄,裏急腹痛,夢遺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燥口乾,虛勞黃疸。 |
小建中湯小兒氣喘預防
清水豆卷←淡豆豉+麻黃 煮水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薯蕷丸 | 金匱要略 | 薯蕷、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芍藥、川芎、地黃、阿膠、麥冬、杏仁、桔梗、豆黃卷、防風、柴胡、桂枝、神麴、乾薑、白斂、大棗 |
|
大黃蟅蟲丸 大黃蟅蟲芩芍桃,地黃杏草漆蠐螬;
虻蟲水蛭和丸服,去瘀生新功獨超。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大黃蟅蟲丸 | 金匱要略 | 大黃、蟅蟲、水蛭、-蟲、蠐螬、桃仁、芍藥、乾漆、地黃、黃芩、甘草、杏仁 |
|
曹穎甫→《金櫃發微》、《傷寒發微》
姜佐景→《經方實驗錄》
肌膚甲錯→瘀血、敗血
手背皮發亮→類固醇吃太多
腳底硬皮割破絲襪→荷爾蒙不足吃紫河車
河車大造丸
坎炁=臍帶 止氣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