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bcoMUq-7-DOoM7WAhQ2_PiDYExWG6FbW5P_MB95rRHWLGzt1FqLZhoCDUylE9C9z6ZO65C6cSoOiBHhiBbYxDkV6lllz4gJzte5CeRAYx3q-oBTjYi1u8Eapkf_W8GYuqhmMSp8ukP8i2/s400/%E6%8E%8C%E7%B4%8B%E7%9C%8B%E7%97%85.jpg)
病機十九條
(黃帝內經‧素問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一、五臟病機: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 肝 | 風:指六淫,六風或內風,及中風之風。內風的發病急驟,卒然昏厥,肌體抽搐角弓反張,喎僻不遂頭暈目眩,肢體動搖、震顫等現象。 掉:振掉、動搖不定。 眩:眼黑、頭暈目眩。 | 暈眩不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 腎 | 寒:內寒陽虛陰勝之內寒。 外寒外來之寒邪。 收引:指經脈拘急攣縮,伴有疼痛症。 | 痙攣 當歸四逆湯 |
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 肺 | 氣:各種氣機方面的病變。 膹鬱:呼吸急迫,胸部痞閉阻塞。 | 憂、怒、恐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 脾 | 濕:內濕內在脾虛、濕氣重。 外濕外在的濕邪。 腫滿:水腫脹滿。 | 水腫氣脹 苓桂术甘湯 五苓散 越婢湯 |
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 心 | 熱:為火盛之病理表現。 瞀:頭目昏蒙不清,神志昏糊煩亂。 瘛:筋脈四肢抽搐。 | 黃連湯 白虎湯 |
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 心 | 痛 癢 瘡 | 疼痛癢 瀉心湯 |
二、六氣病機
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 下焦 | 厥:厥逆,四肢厥冷。少陰 固:指二便不通。 泄:指二便不禁。大腸 下:指下焦肝腎。 | 四逆湯 苓桂味甘湯 |
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 上中二焦 | 痿:指肺痿和痿躄。陽明 喘:指咳嗽氣逆。肺 嘔:指嘔吐反胃。胃 上:指肺胃 | 理中湯 小建中湯 葛根湯 |
9、諸禁鼓慓,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 火 | 禁(噤):口噤牙關緊閉,口不開。 鼓慓:鼓戰慄。 如喪神守:心神煩亂不安。 | 百合地黃湯 |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 濕 | 痙:筋脈拘急,身體強直,口噤反張。 項強:頸項強直,轉動不靈。 | 葛根湯 大承氣湯 栝蔞桂枝湯 |
11、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 火 | 逆:上逆,嘔逆。 衝上:上沖(突然向上)火性炎上。 | 苓桂味甘湯 |
12、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 裡熱 | 脹:指腫脹。 腹大:腹大脹滿熱結於內。 | 防己黃耆湯 |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 火 | 躁:躁擾不寧,動起不安。 狂:精神錯亂,神志不安。 越:越過常度。 | 桂枝加桂湯 抵當湯 桃仁承氣湯 |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 風 | 暴:突然急驟發生。 強直:乃筋脈失柔,肢體活動不靈。 | 中風、破傷風 桃仁承氣湯 |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 熱 | 指腸鳴腹脹,有聲,敲之如鼓。 | 己椒藶黃圓 |
16、諸病胕腫,痛酸驚駭,皆屬於火。 | 火 | 胕:足背 痛酸驚駭:浮腫疼痛,酸楚難名,甚而心神不寧,驚駭不定。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 熱 | 轉:左右扭轉。 反:角弓反張。 戾:曲也。 水液:小便。 渾:混濁。 |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 表寒 | 水液:指病人之痰、涕、便、尿、嘔吐物。 | 附子湯 真武湯 |
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 熱 | 嘔吐酸:發生較急如噴射狀腹瀉。 暴注下迫:裏急後重,排便不順。 | 大黃甘草湯 小半夏湯 |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心經 |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
肝經 |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
脾經 |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
肺經 |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
腎經 |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
胃經 |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
膽經 |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
大腸經 |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
小腸經 |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
膀胱經 |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韋幫。 |
三焦經 |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薑附頗有益。 |
心包經 |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並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