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藥膳
20090422
濕熱下注膀胱→濕症→四神湯
桂枝湯改葛根湯
汗皰疹→明礬粉灑鞋內
└→控涎丹
控涎丹 |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控涎丹 | 三因極-病證方論 | 甘遂、大戟、白芥子 |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一掃光 | 外科正宗 | 苦參、黃柏各500,枯礬、木虌肉、大瘋子肉、蛇床子、點紅椒、潮腦、硫磺、明礬、水銀、輕粉各90,白砒15 | 殺蟲止癢。治白禿瘡、疥瘡、白屑風等。 |
三品一條槍 | 外科正宗 | 白砒45、明礬60、雄黃7.2、乳香3.6。 | 腐蝕;治瘰癧、痔瘡、肛瘻。 |
牛皮癬膏藥 | 經驗方 | 雄黃60,硫磺60,洋樟60,枯礬60,明礬60,紅礬(紅砒)30 | 殺蟲、止癢、潤膚 |
◎小便白濁→萆解分清飲、清心蓮連子飲
萆解分清飲 |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烏藥智仁具; |
程氏萆解分清飲 | 程氏萆解分清飲,黃柏茯苓朮蒼蒲;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大分清飲 | 景岳全書 | 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木通、梔子、枳殼 |
|
程氏萆薢分清飲 | 醫學心悟 | 川萆薢、黃柏、石菖蒲、茯苓、白朮、蓮子、丹皮、車前子 |
|
萆薢分清飲 | 楊氏方/醫方集解 | 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甘草稍、鹽 | 溫腎化氣,去濁分清,是治療小便混濁的要方 |
清心蓮子飲 | 清心蓮子參耆苓,地骨車前甘草芩;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清心蓮子飲 | 和劑局方 | 黃芩、黃耆、石蓮肉、茯苓、黨參、麥冬、甘草、地骨皮、車前子 | 能益氣陰、清心火、止淋濁,適用治精神過勞或思慮憂愁過度而損肺脾。 |
◎近日雨天,冬日寒不去,故濕氣重宜多飲四神湯
小兒第二十四
小兒病 多傷寒 稚陽體 邪易幹 凡發熱 太陽觀 熱未已
變多端 太陽外 仔細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瀉 求太陰
吐瀉甚 變風淫 慢脾說 即此尋 陰陽證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蘊深 即痘疹 此傳心 惟同志 度金針
◎最容易感冒的三個年紀→一歲斷奶、四歲上幼稚園、六歲上小學
健脾胃→八珍糕
慈禧與“八珍糕”的故事 | 清代光緒六年九月的一天,西太後慈禧由於嗜食油膩肥甘病倒宮中。她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悶悶不樂。太醫們心急如焚。太醫李德生率眾太醫去為“老佛爺”會診。認為其病是脾胃虛弱所致。 經過眾醫研討都認為該給“老佛爺”補脾益胃,開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處方:茯苓、芡實、蓮子、苡仁、山藥、扁豆、麥芽、藕粉各二兩,共研細粉,加白糖七兩,用水調合後做成糕點,並取名“健脾糕”。吃了此糕幾天後,“老佛爺”的病狀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爺”一高興便將“健脾糕”改稱“八珍糕”。從此,“八珍糕”竟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無病,總要讓禦膳房為她做“八珍糕”食用。 “八珍糕”為何會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主要是它那八種藥食兼用的中藥的功勞。方中茯苓能健脾補中、寧心安神、利水滲濕,是四君子湯的主要成分之一。芡實能補脾止瀉、養心益腎、補中益氣、滋補強壯、和胃理氣、開胃進食。薏苡能健脾開胃、補中去濕。山藥能健脾胃、益肺腎、補虛勞、祛風濕。扁豆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蓮子能健脾補心、益氣強志、強筋骨、補虛損、益腸胃。麥芽能消食和中、去積除脹。藕粉能養胃滋陰、祛瘀生新、消食健脾、涼血除煩、止嘔渴、止瀉痢。 |
清宮八珍糕 | 配方:西洋參6克 獲苓50克 蓮子50克 芡實、薏苡仁各50克 白扁豆50克 山藥50克 藕粉50克 白糖50克 製作:1.將以上八味同研成細粉,調勻,加入白糖、水和為軟糕狀。(每塊重50克) 2.將制好的軟糕放入蒸籠內,蒸20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早、晚各吃1次,每次食用4塊。 功效:健脾補腎、除濕利水。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珍糕
| 【處方】 黨參(去蘆)60克 茯苓60克 生白術60克 扁豆60克 蓮子肉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藥60克 芡實60克 白米麵3千克 白糖2.4千克 江米麵3千克 【制法】 共研為細粉 過羅,攪勻蒸糕,每塊重30克。 【功能主治】 補脾養胃。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身體疲倦,面黃肌瘦。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
《證因方論集要》卷二:八珍糕 | 【處方】 人參、山藥、茯苓、苡仁、扁豆、芡實、蓮肉、炙甘草。 【制法】 上為末,作糕。 【功能主治】 健脾養胃。主 【用法用量】 少和白糖服。 【摘錄】 《證因方論集要》卷二 |
《中藥成方配本》:八珍糕 | 【處方】 黨參8兩,淮山藥8兩,茯苓8兩,芡實8兩,炒白扁豆8兩,蓮心8兩,米仁8兩,炙雞內金8兩,使君子肉2兩,白砂糖17斤。 【制法】 用粳米15斤,糯米15斤,淘過吹幹,炒微黃,與諸藥共磨細粉,白糖加入,印成糕,約成糕40斤另8兩。 【功能主治】 健脾疏運。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嗜食,羸瘦,蛔蟲疳膨。 【用法用量】 病後調理及腎病忌鹽者,用代食品,尤為相宜。 【摘錄】 《中藥成方配本》 |
《成方便讀》卷四:八珍糕 | 【處方】 白術、白茯苓、懷山藥、蓮肉、芡實(皆放飯上蒸透,曬乾,微炒),陳皮3兩(焙),甘草3兩(焙),臘米(炒)3升。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但覺形體羸瘦,不能勝苦劣之藥者。 【用法用量】 方中白術、白茯苓、懷山藥、蓮肉、芡實用量原缺。 【各家論述】 夫藥之治病也,皆以偏治偏。故藥能治病,不能養人,食能養人,不能治病。是以一切病之久而不愈者,皆當調之以甘藥,以食物之適於口者,即脾胃之所補,土旺則自能生物,生生之氣,自可源源而來。以上諸品,皆系純甘之味,而無雜劣之性。陳皮以行其滯氣,米穀以致其沖和,作而為糕香甘可口,雖為食料之需,實亦治病之一法也。 【摘錄】 《成方便讀》卷四 |
《飼鶴亭集方》:八珍糕 | 【處方】 白茯苓1斤,懷山藥1斤,生米仁1斤,白扁豆1斤,建蓮1斤,芡實1斤,使君子5兩,砂仁4兩,糯米1鬥5升,白米1鬥5升(1方有五穀蟲)。 【功能主治】 健脾開胃,和中利濕,固本培元,補氣消積。主小兒疳膨食滯,面黃瘦。 【用法用量】 蒸糕。 【摘錄】 《飼鶴亭集方》 |
陳修園《時方歌括》、《時方妙用》
消水聖癒湯→慢性腎衰竭
└→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鹿含草、靈芝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聖癒湯 | 蘭室秘藏 | 熟地、白芍、當歸、川芎、黃耆、人參 | 益氣補血、攝血;由四物湯變化而成治氣血兩虛諸症。 |
洗腎的標準
衛生署指定洗腎標準,才需要洗腎:
A. (絕對的...)腎衰竭肌酸酐廓清率(Ccr) <>或 血清肌酸酐(Cr) ≧10 mg/dl,或
B. (相對的...)重度慢性腎衰竭
(1) 糖尿病患者:肌酐酸廓清率(Ccr) ≦15 ml/min或 血清肌酸酐(Cr) ≧ 6.0 m g/dl或
(2) 非糖尿病患者:肌酐酸廓清率(Ccr) ≦10 ml/min或 血清肌酸酐(Cr) > 8.0 m g/dl,且伴有下列併發症者,為避免進一步影響病患罹病率(第五期慢性腎衰竭時 尿毒開始影響全身器官)或死亡率,即應接受洗腎治療 。
慢性腎衰竭 常見合併症 …
1. 心臟衰竭或肺水腫、肺積水。
2. 心包膜炎,心包膜積水。
3. 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之流鼻血、血尿、血便、黑便、牙齦出血或瘀青。
4. 尿毒腦病變:尿毒性神經肌肉病變、意識障礙、抽搐或尿毒性末稍神經病變。
5. 高血鉀 (K>6.5 meq/L)﹐伴有心電圖上的變化心律不整,易致猝死。
6. 嚴重的尿毒症狀如噁心、嘔吐 (藥物難以控制),甚至持續消瘦。
7. 嚴重酸血症 (藥物難以控制) (PH<>。
8. 惡病體質 (cachexia),貧血 。
9. 重度氮血症 (BUN > 100 mg/dl)。
10.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 (Na+ >160 or <115>)。
11.*副甲狀腺過高、血磷過高,骨頭肌肉痛、肌肉無力。
12.*癢疹。
13.*嚴重失眠。
14.*便秘。
15.*血管、軟組織鈣化、壞死。
16.*嚴重全身或下肢水腫,使用利尿劑仍無效時。
*由腎臟專科醫師補充認定
Cr 1.9→1.8以下正常
BUN 27→23以下正常
◎拉肚子→最佳療法→斷食至少三天
◎發燒不退→細菌感染
◎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元蔘
◎半夜鼻涕倒流咳嗽→小青龍湯+石膏
西藥→抑制痰→無痰咳反而變慢性病
太陽(熱)→太陰(吐瀉)→腦膜炎(瀉下劑治療效果佳)
急驚風遇慢郎中
P.303太陰症
陽明腑實證→便秘(西醫用MgO)
巨結腸症→小朋友比較多
老人便秘→補中益氣湯+大黃
(虛症便秘) (腸蠕動)
補中益氣湯 | 補中參草朮歸陳,耆得升柴用更神;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補中益氣湯 | 脾胃論 |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
|
| 炒白朮3、當歸5、黨參3、柴胡3、陳皮3、炙甘草2、升麻3、黃耆3、大黃3(後下) |
|
附子+大黃治便秘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大黃 | 苦,寒 | 脾、胃、大腸、肝、心 | 1.瀉下攻積:積滯實證(大承氣湯,麻子仁丸,黃龍湯,增液承氣湯,溫脾湯),痢疾(大黃湯) 1.本品大苦大寒,易傷胃氣,胃弱者忌用,犯之可致食減,泛惡, | 1錢 |
附子 | 辛,熱;有毒 | 心、腎、脾 | 1.回陽救逆:亡陽證(四逆湯,參附湯) | 1-2錢 |
大承氣湯 最強的瀉下藥→腦膜炎昏迷先攻下→醒後安宮牛黃丸(大黃)
峻下解熱,裡熱實證,脈有力,高熱神昏,日晡發潮熱,譫語
調胃承氣湯 屎氣頻傳,手足汗出,頭汗出,蒸蒸發熱
加桔梗、甘草製喉痛
用小承氣湯即可達到療效不需牛刀殺雞,小承氣不足時用増液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
大承氣湯 |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以枳朴瀉力強; |
小承氣湯 | 去硝名曰小承氣,便硬痞滿瀉熱良。 |
調胃承氣湯 | 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
複方大承氣湯 | 更有複方大承氣,大承氣加桃芍菔; |
增液承氣湯 | 增液承氣玄地冬,更加硝黃力量雄; |
承氣養營湯 | 承氣養營歸芍知,生地大黃與朴枳; |
桃核承氣湯 | 桃核承氣用硝黃,桂枝甘草合成方;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大承氣湯 | 傷寒論 |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 峻下熱結 |
小承氣湯 | 傷寒論 | 大黃、厚朴、枳實 | 行氣通腑,輕下熱結 |
宣白承氣湯 | 溫病條辨 | 石膏、大黃、杏仁、花粉、栝蔞皮 |
|
桃仁承氣湯 | 傷寒論 | 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 破血下瘀 |
複方大承氣湯 |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手冊 | 大黃、芒硝、厚朴、枳殼、萊菔子、桃仁、赤芍 |
|
調胃承氣湯 | 傷寒論 | 大黃、芒硝、炙甘草 | 緩下燥結 |
台大醫刊MED TODAY高血壓藥劑引發糖尿病98年4月號 第36卷第4期
內科 | ||
253 |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與新發生糖尿病之相關性 | 陳韋良 方文輝 王鐘慶 周稚傑 羅慶徽 |
抗高血壓藥物類別: 副作用:會發生低血鉀症及高尿酸(β-Adrenoceptor biocking agents) |
早睡讓血液流入腎經←未病抗衰
調胃承氣湯 |
網路補充:
作者:張步桃 【出處】 《傷寒論‧陽明病篇》全篇 【組成】 (一)大承氣湯: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八兩、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二)小承氣湯:大黃四兩不炮製、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三)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酒洗、甘草二兩、芒硝半升。 概說 承氣湯系列出自〈陽明病篇〉全篇。煎煮很講究,大承氣湯分三階段煎煮:先煮厚朴、枳實,次煮大黃,沸後再放芒硝。如不照此法煎煮,往往不能發揮藥效。我就有過體認,有一王女士是我同事,畢業於師範大學藝術系,與大導演白景瑞先生同學。由於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從早上匆匆忙忙趕交通車進辦公室,看完報紙已十點多才吃早點。中午十二時是午餐時間,老大姐用來補眠。午睡後辦公,四點多才吃午餐,五點多下班開始打牌到晚上十點吃晚餐。周而復始,經年累月,造成腸胃系統紊亂,因此大便失常、便秘。 我生平第一次用此方就是用在王女士身上,但她服後竟然沒反應,當時我懷疑這位大姐是鐵胃,再查考大承氣湯煎服法才恍然大悟。所以現在病患要用飲片(煎煮),我會坦白告訴患者:「你未必會煎藥,除非醫師告訴你煎煮的程序、步驟。」經多年經驗,我發覺用科學濃縮中藥,也有同樣效果。用煎煮法,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不小心熬焦釀成火災,得不償失。 陽明分經病、腑病,經病症狀是「身熱,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陽明腑病則是「譫語,潮熱,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滿痛,大便鞭」。但因症狀有輕重之分才有大小承氣、調胃承氣之分。 後代溫病學家,乾脆將三種加在一起用,變成三一承氣湯。《傷寒來蘇集》作者柯琴先生很不以為然,故在〈傷寒論翼製方大法〉一文中明確區分,調胃承氣湯為胃之下藥,小承氣湯為小腸之下藥,大承氣湯則是大腸之下藥。所以別看組戌僅一味不同,臨床運用對象、部位效果就不同。 談到承氣湯類,我想起清末明初傷寒大家曹穎甫先生,又名家達、拙廬。他一輩子善用承氣湯,別人於是稱他為「曹承氣」。他常一帖藥就讓症狀減緩,因此又稱「曹一帖」。台北有位羅明宇醫師是台大生化研究所研究生,考上中醫特考,近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進修,指導教授是傅延齡教授,研究主題「曹穎甫生平及學術思想」內容充實,態度嚴謹,資料蒐集完備,難能可貴。 我個人認為既要從醫,就要對中國醫學深入研究並發揚光大,才能造福人類。可惜政府執政黨近年全力「去中國化」,我擔心日後,老祖宗濟世救人的寶貴資產會隨「去中國化」而散失。所幸像羅明宇醫師這樣積極學習的人不在少數,否則繼絕學者日漸稀少,就是遺憾又遺憾的事。 反觀現在日本、韓國正大力提倡學中文、學習漢醫,並多方廣泛引用漢方治療,尤有甚者,還將古方視為他們自己的發現或創制,據」為自己的智慧財產。中國大陸有鑑於此並有警覺,而將「中國傳統醫學」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更努力保存與發揚光大的祖先寶貴資源。(站長補充:中醫既然申請為「人類文化遺產」,而不是申請為「中國的文化遺產」,其意義就在於中醫的成果是要分享給所有的人類,特別是彌補西醫之不足。其實這些名相之爭,都是面子之爭,只會造成各自藏私,妨礙交流而已。醫者的心,不論中醫西醫,都是不分國界、不分種族的。)
主治病症 1.便秘 所謂痞滿燥實「堅」,堅即燥屎排不出,用芒硝軟堅,厚朴、枳實推動,大黃刺激腸管,達到通便效果。由於傷寒發燒消耗體液造成神昏--意識紊亂;譫語--胡言亂語;捻衣摸床--視覺模糊,找不到方向,又常將衣服穿反;不別親疏--分不清親人或陌生人。類似現代醫學的腦膜炎,不立即處理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故老祖先就用急下存陰之法的大承氣湯治療,也就是《內經》「病在上取之下」或「上病下治」的原則。 如要確診是否為腦膜炎,以現代醫學會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骨髓穿刺,且不是立即可確診。但我們只要掌握男子十個字、女子八個字即可確定。即「高熱」而出現「神昏、譫語、舌捲、肢厥、囊縮(男子)」。高熱抑制運動神經傳導失常,造成神智不清(神昏),神智不清而譫語,手腳冰冷即肢厥,中樞神經無法控制而舌捲,男子則陰囊會內縮。只要有其中一項症狀,幾乎可以研判已罹患腦膜炎。仲景提出這種簡便有效的方法,值得參考。 2.高燒 台北內湖有個張姓小男生發高燒,先住某綜合醫院,然後轉往某大醫院三個星期,未退燒轉台大,經朋友介紹希望我到台大出診。我在電話問診,其中問到「大便是否正常」,對方答「一週一次」,隨即配大承氣湯加遠志、菖蒲,三天共九包藥,服到第八包體溫明顯下降,手足抽搐減緩而出院。 該幼童原本伶牙俐齒,口齒清晰,因高熱影響語言中樞,變成不會講話。又因高熱導致運動神經受損傳導障礙不能走路(原本是活蹦亂跳的小朋友),故第二階段用清熱化痰湯,復原後再以六味地黃丸、七味白朮散,改善其運動走路。總算把本來一個健康活潑正常的小朋友,卻因便秘高燒演變成急性重症的小命搶救回來。多年後因別的病症來診,我特別恭喜他平安成長,順利就學 。 另有一位應老先生,身體很瘦,也是一週甚至十幾天才排便一次,但個性很急,太太陪診幫忙訴說症狀,常被老先生打斷,不准太太插話。我也用過多種方法無效,這是我失敗的病案。 3.熱結旁流 這名詞出自《溫病條辨》,是指排便時,只排穢水而無食物糟粕。我們人體大腸是一囊一囊的,食物糟粕被卡在腸管囊節間,水份是透過腸黏膜間隙排出,這就是熱結旁流。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一位李姓工程師,每天大便二十多次,住某大醫院觀察治療,檢查不出結果。經我深思研究,發現類似「熱結旁流」,即以調胃承氣湯加當歸、烏藥、木香,服後由每天廿多次降為十六次,穢水間雜有些黏液排出,表示治療方向正確。但家囑心急憂慮的問我:「醫院確認大腸有廿公分的瘜肉,是否要外科手術?」我無法替病患出主意,建議他們家庭會議決定,事後發展如何,我未追蹤,故預後不得而知。 4.癲狂 精神分裂常因大腦意識中樞錯亂,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語行為,用本方也是依「上病下治,病在上取之下」方式治療。 5.中消 中消是上消、中消、下消其一症狀,臨床表現是消穀善飢,即正常人飯後三至四小時才餓,但這類病患是一或兩小時就急著找食物吃。糖尿病患者也常伴有此症狀。我以調胃承氣湯清胃火,再加玉竹、黃精補充胃液,就有飽足感,消穀善飢症狀就可改善。 我第一個病患是台北銀行的章小姐,另一位鄭姓女生食慾很好,一頓飯要六碗飯才飽,但兩人身材都很消瘦,我就是用承氣湯加玉竹、黃精後,症狀很快獲得改善。唯一缺點是曾有下利症狀,也因為有腹瀉現象,很多人服了不敢出遠門。所以近幾年我思考無腹瀉感副作用的替代方劑甘露飲加味,還是有很好的療效。 本文摘自《張步桃解讀傷寒論--方劑篇》遠流出版社 |
急性腸阻塞(半夜吃西瓜反症→腹膜炎)
大承氣湯治腸傷寒(綠便、高燒)孕婦禁用,中病即止改溫脾湯或麻子仁丸
溫脾湯 | 溫脾附子與乾薑,甘草人參及大黃; |
麻子仁丸 |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朴大黃麻杏芍; |
潤腸丸 | 潤腸丸用歸羌活,大黃桃麻兩仁合; |
五仁丸 | 五仁柏子加松米,桃杏兩仁陳郁李;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溫脾湯 | 溫病條辨 | 草果、厚朴、桂枝、生薑、茯苓、蜀漆 |
|
麻子仁丸 | 傷寒論 | 麻子仁、厚朴、杏仁、枳實、白芍、大黃 | 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
潤腸丸 | 沈氏尊生書 | 生地、當歸、麻仁、桃仁、枳殼 |
|
潤腸丸 | 李東垣方 | 羌活、當歸尾、桃仁、大黃、麻仁 | 潤燥活血,疏風通便 |
五仁丸 | 世醫得效方 | 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橘皮 |
|
蜜丸改湯劑+杏仁(腸主津液潤肺燥、油脂利排便)+小承氣湯+橄欖油、黑芝麻功效也不錯
學傷寒好書→《傷寒大論壇》張步桃
P308煮水十棗湯(肺驕水積水)→肺結核TB
十棗湯 | 十棗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與芫花。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十棗湯 | 傷寒論 | 大戟、芫花、甘遂、大棗 |
|
積水→肋膜積水、胸腔積水←肺癌、TB、肝癌、肝硬化
肚臍內凹→油,肚臍外凸→積水,腹水(Ascites)
肺癌分成兩種主要類型,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這是根據在顯微鏡下細胞型態而分的。每種肺癌的生長和擴散方式不同,治療也不相同。
· 非小細胞肺癌:通常比小細胞肺癌常見,它的生長與擴散比較慢。非小細胞肺癌有三個主要的類型,它們的命名是依據發生細胞種類而分,有鱗狀細胞癌(也叫類上皮癌)、腺癌及大細胞癌。
· 小細胞肺癌:有時又叫做燕麥細胞癌,比非小細胞肺癌少見。這種肺癌長得較迅速而且比較有可能擴散到身體其它器官。
癌症分期主要依據幾個主要原則:
- 腫瘤產生的部位
- 腫瘤的大小以及數目
- 淋巴結是否被侵入以及週邊淋巴結被侵入的情形
- 遠端轉移的發生與否
綜合以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腫瘤分期系統又稱為TNM分期系統,這樣的分期又可因檢驗的方式不同細分為臨床分期法 (clinical staging,cTNM)、外科分期法 (surgical staging,sTNM)與病理分期法 (pathological staging,pTNM)。一般所採用的都是TNM分期,如果病患進行手術,手術的檢查得到的分期結果就是外科分期法,若是手術切下的標本經病理醫師判定,其結果則為病理分期法。這些分期方式的定義均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和國際對抗癌症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共同維持並更新。
TNM分期系統中:
T分期(Tumor Developement)代表腫瘤的發展程度可分為:
- TX 無法找到原發性腫瘤或定義分期
- T0 沒有原發性腫瘤的存在
- Tis 原位癌
- T1-T4 根據腫瘤大小及生長擴散情形
N分期(Nymph Affect)表示依照淋巴結受到的影響情況分成:
- NX 無法確定淋巴結影響分期
- N0 無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癌細胞
- N1-N3 淋巴結轉移的情形
M分期(Migration)則是根據遠端轉移的情形分成:
- MX 無法確定遠端轉移的分期
- M0 沒有遠端轉移發生
- M1 已產生遠端轉移
而根據癌症發展的程度,又可分為零、一、二、三、四期等,及早期與晚期,通常零到一期算是早期,但在不同癌症中每期的定義和治療方法都有所不同,確實的分期仍應參考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的定義。
以肺癌為例:
IA | T1 | N0 | M0 |
IB | T2 | N0 | M0 |
IIA | T1 | N1 | M0 |
IIB | T2 | N1 | M0 |
T3 | N0 | M0 | |
IIIA | T3 | N1 | M0 |
T1-3 | N2 | M0 | |
IIIB | T4 | N0-2 | M0 |
任何T | N3 | M0 | |
IV | 任何T | 任何N | M1 |
肺癌→活三個月→『一路玩到掛』、列出這輩子想做的一百件事,每分每秒都做著不讓自己有絲毫的遺憾!
三蟲→蛔蟲、蟯蟲、鉤蟲
用烏梅丸、使君子、檳榔
烏梅丸 | 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烏梅丸 | 傷寒論 | 烏梅、黃連、黃柏、人參、當歸、附子、桂枝、蜀椒、乾薑、細辛 |
|
歐洲阿卑斯山小兒多三蟲反而氣喘過敏不見,可能因為感染鉤蟲使得IgE抗體上升,氣喘就好了
◎形寒冷則傷肺→氣喘
《醫宗金鑑》痘診心法→小活絡丹
小活絡丹 | 小活絡丹用膽星,蠶退天麻加南星;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小活絡丹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川烏、草烏、地龍、乳香、沒藥、天南星 | 祛風除濕,化痰逐淤,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
◎三字經→小兒科
宋→薛己
明→萬密齋《萬氏兒科學》
近代→徐小圃、祝味菊→附子專家救命金丹、溫陽派李正玉
大腸水療
p.289,303 瀉下劑,大黃(將軍)→疼痛有效
消
8.攻下藥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大黃 | 苦,寒 | 脾、胃、大腸、肝、心 | 1.瀉下攻積:積滯實證(大承氣湯,麻子仁丸,黃龍湯,增液承氣湯,溫脾湯),痢疾(大黃湯) 1.本品大苦大寒,易傷胃氣,胃弱者忌用,犯之可致食減,泛惡, | 1錢 |
芒硝 | 鹹、苦、寒 | 肺、胃、大腸 | 1.瀉下,軟堅:熱結便秘(大承氣湯,硝朴通結湯) | 3錢 |
番瀉葉 | 甘、苦,寒 | 大腸 | 瀉下,清熱:實積便秘;攝片、手術前清潔腸道 | 1錢 |
蘆薈 | 苦,寒 | 肝、大腸 | 1.瀉下:熱結便秘(更衣丸) 2.清肝火:肝經實火證(當歸龍薈丸) 3.殺蟲:小兒疳積(肥兒丸);頑癬(外用) 1.蘆薈味極苦,有臭氣,故不宜入湯劑,脾胃虛寒者忌用, | 1錢 |
巴豆 | 辛,熱;有毒 | 胃、大腸經 | 1.瀉寒積:寒積便秘(三物備急丸);小兒乳食停積 2.逐水:大腹水腫(含巴絳礬丸) 3.祛瘀:喉痹痰壅;肺癰(三物白散) 4.炒炭止瀉:寒性久瀉 5.外用蝕瘡、殺蟲:癰腫;惡瘡疥癬 1.服巴豆瀉下太過者,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 或食冷粥使之緩解。 2.體弱者及孕脹忌用,畏牽牛子。 | 1錢。中病即止。 |
9.潤下藥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
火麻仁 | 甘、平 | 脾、胃、大腸 | 潤腸通便:腸燥便秘(麻子蘇子粥,麻子仁丸) 火麻仁食入量大,可引起中毒。症狀為惡心、惡吐,腹瀉,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錯亂,昏迷,瞳乳散大等。 | 2-3錢 | |||
郁李仁 | 辛、苦、甘、平 | 脾、大腸、小腸 | 1.潤腸通便:腸燥便秘(五仁丸) | 2錢 | |||
10.峻下逐水藥(中病即止)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甘遂 | 苦、甘,寒;有毒 | 肺、腎、大腸 | 瀉下逐水:水腫,腹水二氣散,十棗湯),胸脅停飲(控涎丹,大陷胸湯,甘遂通結湯) | 1錢 |
大戟 | 苦、辛,寒;有毒 | 脾、腎、大腸 | 瀉下逐水:水腫(大戟散,十棗湯,舟車丸);腹水(大戟煎);胸脅停飲 | 1錢。中病即止 |
芫花 | 辛、苦,溫;有毒 | 肺、腎、大腸 | 1.瀉下逐水:水腫;腹水;胸脅停飲(十棗湯,小消化丸,枳殼丸) | 1錢 |
牽牛子 | 苦、辛,寒;有毒 | 肺、腎、大腸 | 1.瀉下,利尿:水腫;腹水(禹功散) | 1錢 |
商陸 | 苦,寒;有毒 | 肺、腎、大腸 | 1.利尿逐水:水腫;腹水(疏鑿飲子) | 1錢,過量可引起中毒 |
續隨子 | 辛,溫;有毒 | 肝、腎、大腸 | 1.瀉下,利尿:水腫,腹水(禹功散) | 1錢 |
蘆薈也有瀉下作用→降肝火、護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