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藥膳
20090506
藥膏製作
1、面速力達母
2、萬金油膏
3、洗髮精
4、三色手工皂
5、沙龍巴斯
面速力達母 | 小護士的良方--面速力達母 材料:白臘 5 g 步驟: 效用:止癢,蚊蟲咬傷,消腫止痛。 補充資料:白蠟~硬化劑 ========================= |
萬金油膏 | 萬金油(100g)-約可製作5g藥罐X26罐 藥材:1.薄荷精油2.5g ------------------ 長庚醫院中醫師"李克成老師"配方 藥材:1.薄荷精油2.5g(台灣涼薄荷) |
鹼液KOH,NaOH+蒸餾水(40℃~50℃)→皂化24小時當皂基
橄欖油、荷荷巴油、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
硬脂酸stearic acid
火入濕
濕 | 面腫當發汗、肢腫當利水(尿) 濕熱下注膀胱→濕症→四神湯 原因:ㄧ、循環差。 二、心臟病。 三、下肢靜脈回流。 四、腎病。 濕影響代謝→筋骨重 濕多變水飲→肋膜積水、腹水(十棗湯) 加火則水稠變成痰,痰多則血濁(膏粱之人),痰濁之症(心血管疾病),血瘀則進入癌病階段 食療:山藥、薏苡仁、赤小豆 |
↓ 飲 | |
↓ 痰 | |
↓ 濁 | |
↓ 瘀 | |
↓ 癌 |
◎脂肪瘤→光滑,纖維瘤→硬
◎痞→氣機不通(心下痞)
◎癥瘕→女腹部子宮肌瘤推之不移
◎積聚→塊狀物→岩→癌
◎乳癖→乳癰→乳岩→乳癌
纖維囊腫→十六味氣流引+加味逍遙散
◎防流感藥方→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湯 |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草藏;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百合固金湯 | 醫方集解 | 百合、熟地、麥冬、貝母、生地、當歸、白芍、甘草、玄參,桔梗 | 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用於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的咽喉燥痛,乾咳痰中帶血,手足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等症。 |
乳腺癌
水腫第十一
水腫病 有陰陽 便清利 陰水殃 便短縮 陽水傷 五皮飲
元化方 陽水盛 加通防
陰水盛 加桂薑 知實腫 蘿枳商 知虛腫 參朮良 兼喘促
真武湯 從俗好 別低昂
五水辨 金匱詳 補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涼
┌陰水殃→便清利→
└陽水傷→便短縮→腎炎、尿道炎
利尿劑:六一散(滑石6g、甘草1g)+薄荷0.5~1g
六一散 | 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濕此方饒。 |
益元散 | 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鎮心亦有效。 |
碧玉散 | 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
雞蘇散 | 滑草薄荷雞蘇散,暑濕風熱俱能療。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六一散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滑石、甘草 | 清暑利濕 |
◎六一散其他功效:防治中暑、結石、攝護腺癌、尿道炎
當痱子粉用(撒布尿布)
◎元化→華陀
五皮飲
五皮散(飲) | 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苓薑桑大腹齊;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五皮飲 | 中藏經 | 桑白皮、橘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 | 利水消腫,疏風勝濕 |
五皮飲+桂枝湯→治陰水,調和榮衛
+木通、防己→治陽水
+萊服子(菜甫子)、枳實→治實腫
+人蔘、白术→治虛腫
山藥健脾胃消水腫
◎慢性B肝驗方
茵陳五苓散5+加味逍遙散5+
靈芝10g/週+虎杖1+黃水茄1+梔子1+黃柏1+代熊膽1-2分/週
◎降血脂、膽固醇驗方
茵陳五苓散5+梔子1+黃柏1
零餘子→山藥種子炒成花生樣
真武湯→慢性腎衰竭要方
真武湯 | 真武湯壯腎中陽,苓芍朮附加生薑; |
附子湯 | 少陰腹痛附子湯,人參白朮苓芍藏;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真武湯 | 傷寒論 | 附子、乾薑、茯苓、白朮、白芍 | 溫腎散寒,健脾利水 |
去水腫三方 ①開鬼門(發汗)
②潔淨腑(排尿)
③去菀陳蓙(大便順)
之後補脾腎→山藥
腎氣丸+香砂六君子湯
小孩咳嗽→脾濕腫滿
痃癖
下週藥膳
雙和飲 →溫養氣血,治氣損 | 桂枝3、沙白芍3、當歸3、黃耆3、熟地5、川芎2、陳皮3、大棗5枚、生薑3片 |
(熟地改生地則不燥熱)
五水→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水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篇12方
14. 水氣病脈證并治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膚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診,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痛,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腫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胸中窒,不能食,反劇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跗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跗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跗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也。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跗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水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疼,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寒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1.越婢湯方 | 風水,脈浮身腫,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防己黃耆湯方:見濕病]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
2.防己茯苓湯 |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
3.越婢加朮湯 4.甘草麻黃湯 |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越婢湯內加白朮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
5.麻黃附子湯 6.杏子湯 |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
7.蒲灰散 |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
8.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
9.桂枝加黃耆湯 |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目閏,目閏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桂枝加黃耆湯方: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 黃耆各二兩 |
10.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
11.枳朮湯 12.防己黃耆湯 |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
P.71解表法
辛溫解表劑 | |
麻黃湯 |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
三拗湯 | 三拗湯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
華蓋散 | 華蓋麻杏紫蘇子,茯苓陳草桑白皮; |
麻黃加朮湯 | 麻黃湯中加白朮,濕困身疼總能醫。 |
麻杏苡甘湯 | 還有麻杏苡甘劑,風濕發熱亦可祛。 |
大青龍湯 |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 |
桂枝湯 |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薑棗同; |
桂枝加葛根湯 | 加入葛根治項強,又兼汗出與惡風。 |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桂枝湯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
九味羌活湯 |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 |
大羌活湯 | 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獨活防己知; |
加味香蘇散 | 加味香蘇陳草風,荊艽薑蔓與川芎; |
香蘇散 | 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 |
小青龍湯 | 小青龍湯桂芍麻,乾薑辛夏草味加; |
小青龍加石膏湯 | 小青龍把石膏配,咳喘而煩效更佳。 |
射干麻黃湯 | 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表在宣肺; |
2.
辛涼解表劑 | |
桑菊飲 |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
銀翹散 | 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蒡豉薄荷; |
銀翹湯 | 鞠通更有銀翹湯,竹草麥冬生地黃; |
麻杏甘石湯 | 麻杏甘草石膏湯,四藥組合有專長; |
越婢湯 | 越婢湯中有石膏,麻黃生薑加棗草; |
升麻葛根湯 | 閻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 |
宣毒發表湯 | 宣毒發表升葛翹,杏桔荊防桔薄草; |
竹葉柳蒡湯 | 竹葉柳蒡葛根知,蟬衣荊芥薄荷施; |
柴葛解肌湯 |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
柴葛解肌湯 | 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黃; |
蔥豉桔梗湯 | 蔥豉桔梗薄荷翹,山梔竹葉加甘草; |
蔥豉湯 | 蔥豉湯是肘后方,解表發汗又通暢; |
活人蔥豉湯 | 類證活人蔥豉湯,更加葛根與麻黃; |
3.
扶正解表 | |
敗毒散 | 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 |
荊防敗毒散 | 若須消散瘡毒腫,去參加入荊防風。 |
倉廩散 | 原方配入陳倉米,噤口痢疾此為宗。 |
參蘇飲 | 參蘇飲內陳皮草,枳殼前胡半夏從; |
再造散 | 再造散用參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齊; |
麻黃附子細辛湯 |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法優良; |
麻附甘草湯 | 前方去辛加炙草,無汗微熱宜煎嘗。 |
蔥白七味飲 | 蔥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與生薑; |
加減葳蕤湯 |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 |
千金葳蕤湯 | 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獨白薇木香草; |
甜菜根+水或蜜蜂打汁
牛蒡、蘿蔔→反人蔘
◎痘疹神→劉姥姥→王熙鳳
◎台灣民間偏方→白埔薑→治風濕
牛奶埔→吃補腎(加紅棗、枸杞、雞)
丁豎朽→治腎炎
狗尾草→開胃脾
解表藥─能發散外邪,解除表證之藥。大多味辛。
辛溫解表藥 | 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紫蘇葉、生薑、香薷。 |
辛涼解表藥 | 薄荷、蟬蛻、牛蒡子、淡豆豉、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
辛溫解表劑→38℃,怕寒,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辛涼解表劑→治痠痛
高熱、口乾、重→桑菊飲、銀翹散+麻杏甘石湯
麻黃→安非他命→麻黃素Ephedaine→治鼻塞、鼻瘜肉→噴鼻劑
腎上腺素Adrenaline
抗過敏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
類固醇Beclomethasone
改小青龍湯治氣喘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麻黃 | 辛、微苦,溫 | 肺、膀胱 | 1.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湯) | 1錢 |
桂枝 | 辛、甘、溫 | 心、肺、膀胱 | 1.發汗解表:風寒表虛證(桂枝湯);風寒表實證(麻黃湯);風寒濕痹證(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 1錢 |
葛根湯+藿膽丸→鼻炎、氣喘→忌冰涼
◎痛經驗方
溫經湯5+當歸勺藥散5→經痛(愛吃冰)
丹蔘1(血塊)、香附1(下腹痛)、延胡索1(罌粟同科Demelor止痛)、益母草1
薑母茶→止經痛
◎桂枝通阻化氣→五苓散、苓桂逐甘湯
治耳鳴、梅尼爾氏症、痰飲暈眩、內耳迷路神經炎、氣喘
◎西藥治青光眼→靈得隆(類固醇)
中藥肝火過旺用龍膽瀉肝湯、車前子、淮牛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