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藥膳
20090527
食積→消化不良
穀積→ | 麥芽(回乳)、穀芽 |
|
肉積→ | 山楂(減重) |
|
酒積→ | 枳椇子煮茶喝 |
|
寒積→ | 生薑、紫蘇(魚蝦蟹毒) | (蜂蜜)菊花茶 |
端午吃粽糯米忌食之人
消化不良、胃炎、胃潰瘍、糖尿病、痠痛症
食物禁忌:
服中藥的食物禁忌
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能,服用不當會影響療效,甚至起反作用。
|
《調疾飲食辨》一書中云:「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水腫、消化不良、泄瀉者,忌食硬固、油煎、生冷等食物。服發汗藥者,忌食用醋和生冷食物。服補藥者,忌食用茶葉、籮蔔。陰虛陽亢、皮膚長豆者,忌食辣味食物。紅腫熱痛的外科瘡瘍者,忌食牛羊魚蟹等食物。服用中藥中有鱉甲時忌食莧菜,有荊芥時忌食水產動物,有蜂蜜時忌食蔥、豆腐。
穀類
糯米 | (1)不宜食用冷指來水所煮的飯 |
|
高梁 | (1)不宜常吃加熱後放置的高粱米飯或煮剩的高梁米飯 |
|
花生 | 忌黃瓜,同食會傷身。 |
|
黃豆 | (1)不宜多食炒熟的黃豆 |
|
豆漿 | (1)飲用時加熱時間不宜過短 |
|
綠豆 | (1)服溫熱藥物時不宜食用 |
|
紅豆 | (1)忌與米同煮,食之發口瘡 |
|
油類
豬脂 | (1)服降壓藥及降血脂藥時不宜食用 |
|
菜籽油 | (1)菜籽油經高溫處理後貯存 |
|
蔬菜類
大白菜 | (1)不宜食用黴爛變質的白菜 |
|
小白菜 | 忌兔肉。 |
|
蘿蔔 | 嚴禁與柿子同食,同食患甲狀腺腫 、忌何首烏、地黃、服人參時禁食;忌木耳,同食會得皮炎。 |
|
胡蘿蔔 | (1)不宜食用切碎後水洗或久浸泡于水中的蘿蔔 | 不宜和某些果、菜同吃,如番茄、蘿蔔、辣椒、石榴、萵苣、木瓜等。最好單獨吃或和肉類烹飪 。因胡蘿蔔含有分解酶,可是其他果菜中的維生素喪失殆盡。 |
菜瓜 | 忌與牛奶、乳酪、魚類同食,否則易生疾病 |
|
山藥 | 忌鯽魚、甘遂。 |
|
木耳 | 忌與田螺同食;忌與雉機雞、野鴨、鵪鶉肉同食;忌與四環素同服。 |
|
茭白 | 不宜與豆腐同食,否則易形成結石。 |
|
黃瓜 | (1)不宜生食不潔黃瓜 | 不宜和含維生素量高的蔬菜如番茄、辣椒等同烹飪,因黃瓜含有分解酶,能破壞番茄中的維生素C芥菜忌與鯽魚同食,否則易引發水腫。 |
芹菜 | 忌同醋食,否則易損齒。 |
|
韭菜 | 不可與菠菜同食,二者同食有滑腸作用,易引起腹瀉;不可與蜜同食;不可與菠菜同食;不可與牛肉同食。 |
|
苦菜 | 不可與蜜同食。 |
|
蓴菜 | 忌與醋同食。 |
|
莧菜 | 不宜與菠菜、蕨粉同食。 |
|
菠菜 | (1)未用開水燙者不宜炒食 | (6)小兒不宜多食菠菜 忌韭菜。 |
綠豆芽 | (1)不宜用銅器盛放後食用或烹製時加堿 |
|
花生 | 忌蕨菜。 |
|
蕨菜 | 忌與黃豆、花生、毛豆等同食。 |
|
香菜 | (1)不宜在服用安體舒通、氨苯蝶啶、氨氯吡咪等藥物時食用 | (5)不宜與豬肉同食 不可與一切補藥同食 忌白術、牡丹皮。 |
豆腐 | (1)服用土黴素、四環素藥物時不宜食用 | 不要與牛奶同食 不要與菠菜同烹調 忌用豆漿沖雞蛋 忌與四環素同用 忌蜂蜜,同食會耳聾。 |
番茄 | (1)不宜和黃瓜同時食用 | (4)不宜食用未成熟的番茄 |
甘薯、 紅薯、 白薯、 地瓜、 山芋 | 不能與柿子同食,二者相聚會形成難容性的硬塊即胃柿石,引起胃脹、腹痛、嘔吐,嚴重時可導致為出血等,危機生命。不宜與香蕉同吃。馬鈴薯忌香蕉,同食面部會生斑。紅薯忌柿子,同食會得結石病。 |
|
南瓜 | 不可與羊肉同食,否則易發生黃疸和腳氣。 |
|
洋蔥 | 忌蜂蜜,同食會傷眼睛。 |
|
竹筍 | 不宜與豆腐同食,同食易生結石;不可與鷓鴣同食,同食易形成結石;不可與糖同食。 |
|
馬齒莧 | 忌鱉甲 |
|
茄子 | 忌與黑魚、蟹同食 過老熟的茄子不宜食,易中毒。 |
|
肉類
豬肉 | (1)不宜食用未摘除甲狀腺的豬肉 (11)不宜多食加硝醃制之豬肉 |
忌菱角,同食會引起肚子痛。 |
豬肝 | (1)忌與蕎麥、黃豆、豆腐同食,同食發痼疾 | (3)忌與雀肉、山雞、鵪鶉肉同食 |
豬血 | (1)忌黃豆,同食令人氣滯 |
|
兔肉 | 忌芹菜,同食會引起脫髮。 |
|
羊肉 | (1)不宜多食烤羊肉串 | (7)不宜與豆醬、醋同食
忌西瓜,同食會傷元氣。 |
羊肝 | (1)忌與生椒、梅、赤豆、苦筍、豬肉同食 |
|
狗肉 | (1)小兒禁忌多食 | (5)不宜與鯉魚同時食用 忌綠豆,同食會中毒。 |
牛肉 | (1)不宜食用反復剩熱或冷藏加溫的牛肉食品 | (7)與豬肉、白酒、韭菜、薤(小蒜)、生薑同食易致牙齦炎症 忌栗子,同食會引起嘔吐。 |
牛肝 | (1)忌鮑魚、鯰魚 |
|
雞肉 | (1)食時不應飲湯棄肉 | (5)不宜與鯉魚同時食用
忌芹菜,同食會傷元氣。 |
鴨肉 | (1)反木耳、胡桃 |
|
驢肉 | (1)忌荊芥 |
|
馬肉 | (1)不宜與大米(粳米)、豬肉同食 |
|
鵝肉 | 不宜與鴨梨同吃。 | 忌雞蛋,同食會傷元氣。 |
鹿肉 | 不宜與雉雞、魚蝦、蒲白同食 |
|
雀肉 | (1)春夏不宜食,冬三月為食雀季節 |
|
野鴨 | 忌與木耳、核桃、蕎麥同食 |
|
鷓鴣肉 | 忌與竹筍同食 |
|
水獺肉 | 忌與兔肉、柿子同吃 |
|
獐肉 | 不宜與蝦、生菜、梅子、李子同食 |
|
鵪鶉肉 | 不宜與豬肉、豬肝、蘑菇、木耳同食。 |
|
雉雞 (野雞) | 不宜與豬肝、鯰魚、鯽魚、木耳、胡桃、蕎麥同食 |
|
貓肉 | 忌藜蘆; 貓肉有傷胎之弊,孕婦忌服。 |
|
水產類 凡海味均禁甘草
鯉魚 | (1)脊上兩筋及黑血不可食用 | 忌甘草,同食會中毒。 |
帶魚 | (1)帶魚過敏者不宜食用 |
|
蟹 | (1)不宜食用死螃蟹 (8)服用中藥荊芥時不宜食用 |
忌柿子,同食會引起腹瀉。 |
田螺 | (1)服用左旋多巴時不宜食用 | (5)不宜與蛤同時食用 |
蝦 | (1)嚴禁同時服用大量維生素C。否則,可生成三價砷,能致死 | (3)忌與狗、雞肉同食 |
泥鰍 | 不宜與狗肉同食。 |
|
海帶 | 不宜與甘草同食。 |
|
鯽魚 | (1)不宜與芥菜、豬肝、豬肉、蒜、雞肉、鹿肉等同食 |
|
鱉肉 | (1)忌豬肉、兔肉、鴨蛋、莧菜 | (3)忌與鴨肉同食,久食令人陰盛陽虛,水腫泄瀉。 |
黃花魚 | (1)忌用牛、羊油煎炸; |
|
龜肉 | 不宜與酒、果、瓜、豬肉、莧菜同食。 |
|
蝸牛 | 忌蠍子。 |
|
鯰魚 | (1)不宜與牛肝同食 |
|
鱔魚 | (1)忌狗血、狗肉,同食助熱動風 | (3)青色鱔魚有毒,黃色無毒。有毒鱔魚一次吃250克,可致死。 |
海鰻魚 | 不宜與白果、甘草同食。 |
|
青魚 | (1)忌用牛、羊油煎炸 |
|
牡蠣肉 | 不宜與糖同食。 |
|
甲魚 | 忌莧菜,同食會中毒。 |
|
蛋奶
雞蛋 | (1)不宜食用生雞蛋 (11)不宜食用死胎蛋 | (12)服磺胺類藥物和碳酸氫鈉時不宜食用
忌糖精,同吃會中毒,重者死亡。 |
皮蛋(松花蛋) | (1)食用皮蛋時宜加醋 |
|
牛奶 | (1)吃橘子時不宜喝牛奶 | (16)夏季不應飲用冷牛奶 |
酸牛奶 | (1)忌加熱後食用 |
|
水果類
蘋果 | (1)不宜食用過多 |
|
梨 | (1)服用糖皮質激素後不宜食用 |
|
桃 | (1)不應食用兩仁的桃 |
|
李子 | (1)服中藥白術時不應食用 |
|
荔枝 | (1)不宜多食 |
|
棗 | (1)腐爛變質的棗忌食用 |
|
香瓜 | 忌與鱉、田螺同食;忌油餅。 |
|
香蕉 | (1)服用痢特靈、甲基苄肼、優降寧、苯乙肼時不宜食用 | 忌芋頭,同食會腹脹。 |
瓜子 | (1)多味葵花籽不宜多食 |
|
鳳梨 | (1)未作加工處理者不宜食用 |
|
桔子 | (1)忌與蘿蔔同食,同食誘發甲狀腺腫 |
|
葡萄 | (1)不宜與海鮮類、魚類同食 |
|
柿子 | (1)忌與蟹、水獺肉同食,同食腹痛、大瀉 |
|
楊梅 | (1)忌生蔥 |
|
杏 | 忌與小米同食,否則令人嘔瀉。 |
|
芒果 | 忌與大蒜等辛物同食。 |
|
銀杏(白果) | (1)嚴禁多吃,嬰兒吃10顆左右可致命,三、五歲小兒吃30~40顆可致命 |
|
飲品
水 | (1)飯前飯後不宜多飲 | (5)蒸飯後的蒸鍋水不宜飲用 |
茶葉 | (1)服用中藥威靈仙、土茯苓時禁忌飲茶 | (17)有焦味的茶葉不應飲用 |
酒 | (1)乳母不宜飲用 | (21)不宜用熱水瓶或旅行水壺裝酒飲用 忌柿子,同食會引起心悶。 |
啤酒 | (1)患慢性病的人不宜飲用 | (7)飯前不應飲用冰鎮啤酒 |
咖啡 | (1)不宜與酒同時飲用 | (6)孕婦不宜過量飲用咖啡 |
汽水 | (1)飽餐後不宜飲用 | (8)色澤特鮮豔的汽水或異常色澤者不應飲用 |
調味品
蔥 | (1)不宜與楊梅、蜜糖同食,同食易氣壅胸悶 |
|
醋 | (1)忌丹參、茯苓 |
|
糖 | (1)忌蝦 |
|
蒜 | (1)一般不與補藥同服 |
|
辣椒 | 忌與羊肝同食。 |
|
花椒 | 忌防風、附子、款冬。 |
|
紅糖 | 忌皮蛋,同食會中毒。 |
|
蜜 | (1)不宜與蔥、蒜、韭菜、萵苣、豆腐同食,不然易引起腹瀉 |
|
酒積預防方法:
1、牛乳
2、胃乳液
3、葛花解酒湯(酒後喝)
4、五苓黃解飲(日本)←五苓散家黃連解毒湯口服液
5、感冒→葛根湯口服液
6、回乳→麥芽水、韭菜←→花生(含花生衣)燉豬腳、木瓜燉海魚湯、赤小豆粥、山藥木瓜燉排骨湯←催乳(產後5-7天)
麥芽糖→潤肺 酒←→柿餅←→螃蟹
瘧疾症症狀→陽明經(半表半里)
寒熱往來Malaria
西醫治方:奎寧(Quinine)→抗藥性→改用綠奎寧、青蒿素(Chloroquiine)
金雞納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造成的,通過瘧蚊傳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蟲傳染病。世界範圍內,僅是呈現臨床癥狀的患者病例每年就在3億到5億之間,而每年因患瘧疾而死亡的人數則則在一到三百萬之間, 這其中大部分為兒童。兒童、孕婦、旅遊者和各地的新移民對本地流行的瘧原蟲免疫力較差,故是易患瘧疾的高危人群。瘧疾主要的流行地區是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南美北部的熱帶地區,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就中國而言,瘧疾主要的流行地帶為華中華南的叢林多山地區,但疫情遠較非洲為輕。
主要病徵 瘧疾患者多呈現高熱發燒癥狀,由於早期跡象與流行性感冒有相似之處,許多對該疾病不熟悉的外來旅遊者容易將瘧疾誤認為感冒,從而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藥物治療而使得病情惡化。瘧原蟲生活周期具有很明顯的生理節奏(circadian rhythm),這使得病患的發燒癥狀呈現周期性反覆的特徵。舉例來說,因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導致的瘧疾發熱周期為48小時。
瘧疾患者常有的其他癥狀包括:瘧原性貧血,酸毒症,呼吸窘迫等等。如果瘧原蟲侵入腦部血管,則會導致最為嚴重的腦部瘧疾,這通常會造成病者昏迷。
按照瘧疾病徵的嚴重程度不同,瘧疾可以分為非重症瘧疾(uncomplicated malaria)和重症瘧疾(complicated / severe malaria),能有效治療這兩類瘧疾的藥物不太相同。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會非常高。這也是非洲瘧疾肆虐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戰亂和經濟發展問題,處於疫區的非洲國家公共衛生和醫療狀況通常非常惡劣,這使得這些地方瘧疾的感染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病源 瘧疾疫區。來源: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瘧疾的致病源是瘧原蟲(瘧原蟲屬,Plasmodium spp.),這是一類單細胞真核生物,屬於細胞內寄生蟲,它們以瘧蚊(蚊子的其中一個屬,瘧蚊屬的部分種類)作為傳病媒介,通過雌蚊叮咬吸血來傳播病原體。
瘧原蟲屬生物是頂複合器門(Apicomplexa)的原生生物,這一門的生物幾乎都是寄生蟲。大部分脊椎動物都可以作為瘧原蟲的主要宿主,比如齧齒動物,蝙蝠,蜥蜴,鳥等等。這也使得生物學家可以通過建立生物模型(比方說,用老鼠做瘧疾病理研究)的方式來研究人類瘧疾。
只有四種瘧原蟲能夠感染人類,這包括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蛋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及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其中惡性瘧原蟲是非洲流行瘧疾的主要病原體,亦是造成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瘧原蟲。
瘧原蟲的生命周期很複雜。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宿主體內後首先侵入肝臟細胞,再由肝臟進入血液感染紅血球,在紅血球內無性繁殖擴增之後,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它們可以繼續感染新的紅血球,也可能形成配子體(gametocyte),當蚊子吸取受感染的血液後,雄,雌配子體進入蚊子胃內發育成配子並進行有性繁殖,合子最終在胃壁下形成卵囊(oocyte)。卵囊中瘧原蟲進行無性繁殖,最終形成孢子體(sporozoite)進入蚊子唾液腺,準備感染新的脊椎動物宿主。
根據瘧原蟲所處的環境和自身形態的不同,瘧原蟲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 紅血球外階段(Pre-erythrocytic stage):從寄生蟲的孢子體進入宿主體內到其侵入紅血球為止,這一階段患者無明顯癥狀。 2 無性血內階段(Asexual blood stage):寄生蟲在紅血球內不斷擴殖,這一階段病人呈現顯著的瘧疾臨床癥狀。由於瘧原蟲具有很明顯的生理節奏,每隔一定的時間所有寄生在紅血球中的寄生蟲就會一同離開受感染細胞,尋找新的宿主細胞,這是造成瘧疾患者高燒具有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另外,瘧原蟲可以改造受感染細胞的表面蛋白結構,使之可以貼附在血管內壁表面,免於受感染細胞在經過脾臟時受宿主免疫系統攻擊而死亡。這一行為能夠造成微細血管的阻塞,如果阻塞發生在腦部血管,患者很容易陷入昏迷狀態。 3有性繁殖階段(Sexual stage),瘧原蟲在紅血球內形成配子體,進而經蚊子吸食血液進入蚊子體內完成有性繁殖,再由蚊子叮咬進入新的宿主。對疾病傳播的控制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一階段。
人體免疫反應 人體對瘧原蟲有一定的免疫反應。先天免疫系統可以發現病原體和受感染的細胞並加以殺死。人體還可以產生抗體來對抗瘧原蟲和受感染細胞,這些免疫反應是造成病人病理反應的部分原因。實際上,人體對瘧疾的抵抗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瘧疾死者多為10歲以下免疫功能並不完善的兒童。然而,瘧原蟲具有一套非常複雜的遺傳系統,在宿主的免疫反應壓力下,瘧原蟲可以通過基因重組的方式迅速改變它們及所寄生細胞的表面抗原,從而使得寄生蟲在血液內不容易被根除。許多病人在病理特徵減輕後進入寄生蟲血症(Parasitaemia)階段,此時免疫系統很難完全消滅瘧原蟲,病情進入慢性期。
疫苗 研發瘧疾疫苗的難度很高,而目前已經有一些實驗中的疫苗。
傳播途徑 瘧疾通過雌性按蚊叮咬來傳播。必須指出,並非所有的蚊子都可以傳播瘧疾,大部分的蚊子對瘧原蟲具有抗性,只有按蚊屬(Anopheles spp.)下的部分種類是瘧原蟲的易受體。 |
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
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
蛋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及
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
瘧原蟲→紅血球→冷→紅血球破裂→熱
瘧疾第五
l瘧為病 屬少陽 寒與熱 若迴翔 日一發 亦無傷 三日作 勢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l熱偏盛 加清涼 寒偏重 加桂薑 邪氣盛 去參良 常山入 力倍強 大虛者 獨參湯
l單寒牡 理中匡 單熱癉 白虎詳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陰翳 制陽光 太僕註 慎勿忘
中醫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小柴胡湯 | 傷寒論 |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 和解少陽,疏肝和胃。 |
治太陽穴頭痛→小柴胡湯+川芎
往來寒熱→不明熱unknown fever←經絡留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瀉無根浮游之火(李時珍)→小柴胡湯+元蔘(玄蔘)
B肝→長期吃小柴胡湯←日本報導吃小柴胡湯造成間質性肺炎主因藥材用本地三島柴胡、生半夏所致。
柴胡 | 和解退熱 , 疏肝解郁。 | 治肝氣不舒與抑鬱。 |
柴胡 【別 名】:又名北柴胡、才胡、芘胡。柴胡其苗嫩可茹,苗稱為茹草,老則採而為柴,故其根名柴胡。 【歷 史】:以芘胡的原名收載於《神農本草經》上品。 【基 原】:柴胡是繖形科植物的乾燥根。根據 2004 年出版的《中華中藥典》記載,本品是繖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 【產 地】:依產地分類,有北柴胡、興安柴胡、竹柴胡、三島柴胡等。另有,南柴胡類狹葉柴胡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肝、三焦、膽四經。 【傳統藥效】:柴胡是解表的藥物,用於解表退熱,又是疏肝諸藥的向導,是治肝氣鬱結的主要用藥。 【藥理作用】: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病徵,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無有效的西藥可治療肝纖維化。我國傳統中醫藥如小柴胡湯、丹蔘等,在肝病的臨床治療上已有悠久歷史,近年來掀起一股針對肝病的中草藥研究開發風氣。 |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柴胡 | 苦、辛,微寒 | 肝、膽 | 1.和解退熱:傷寒邪在少陽經(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 | 1-2錢 |
銀柴胡 | 甘,微寒 | 肝、胃 | 退虛熱,清疳熱:陰虛發熱;骨蒸盜汗(清骨散);小兒疳熱外感風寒,血虛無熱者忌用。 | 1-2錢 |
熱偏盛 加清涼 | 柴胡白虎湯 | 熱多寒少,但熱不寒定時發作 |
寒偏重 加桂薑 | 柴胡桂枝湯 | 寒多熱少,但寒不熱定時發作 |
邪氣盛 去參良 |
| 人參→五加科 改用黨蔘→桔梗科 |
常山入 力倍強 |
| 常山苗、蜀漆 |
大虛者 獨參湯 |
|
|
單寒牡 理中匡 | 牡→瘧多寒不熱 | 四君子湯去茯苓改乾薑 |
單熱癉 白虎詳 | 癉→瘧熱而不寒 |
|
◎拉肚子 不可用理中湯改葛根芩連湯
◎手腳冰冷 理中湯+桂枝湯
柴胡桂枝乾薑湯 | 柴胡桂枝乾薑湯,瓜蔞芩草牡蠣襄;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柴胡桂薑湯 | 傷寒論 | 柴胡、桂枝、乾薑、黃芩、天花粉、牡蠣、甘草 | 和解少揚、散寒截瘧 |
柴胡桂枝湯 | 傷寒論 | 柴胡、半夏、桂枝、白芍、黃芩、人參、大棗、甘草、甘草 | 柴胡湯及桂枝湯之合方,治體質虛弱之感冒、流行性感冒、肋膜炎、胃痛、胃潰瘍、肝炎、腎炎。 |
柴胡劫瘧飲 | 醫宗金鑑 |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常山、烏梅、檳榔、桃仁、生薑、大棗 |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傷寒論 | 柴胡、半夏、茯苓、桂枝、黃芩、大棗、乾薑、人參、 龍骨、牡蠣、大黃 | 清熱降逆,鎮驚祛痰。為調和氣血和解內外,鎮靜安神劑。 |
柴胡加芒硝湯 |
| 柴胡、半夏、人參、甘草、生薑、芒硝 |
|
柴枳半夏湯 | 醫學入門 | 柴胡、黃芩、半夏、瓜蔞、芍藥、枳殼、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
|
柴葛解肌湯 | 陶華方 | 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黃芩、石膏、白芍、甘草、桔梗、生薑、大棗 | 發汗、解熱、鎮痛之劑。 |
柴胡疏肝湯 | 金匱翼 | 柴胡、陳皮、川芎、赤芍、枳殼、香附、甘草 |
|
乙字湯 |
| 大黃、柴胡、升麻、甘草、黃芩、當歸 | 適應症:痔核疼痛、肛門裂傷、痔出血、習慣性便秘、脫肛之初期輕症者。 |
加味逍遙散 | 和劑局方 | 當歸、白芍、白朮、茯苓、柴胡、甘草、乾薑、薄荷葉、牡丹皮、山梔子 | 治身體虛弱者的肝功能障礙及婦女生理所容易發生的各種神經症疾患,或更年期障礙等症狀。 |
逍遙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煨薑、薄荷 | 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
調中益氣湯 | 脾胃論 | 黃耆、人參、甘草、蒼朮、柴胡、陳皮、升麻、木香 |
|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人參 | 甘、微苦,微溫 | 脾、肺 | 1.大補元氣:氣虛欲脫,脈微欲絕證(獨參湯,參附湯,生脈散,兩儀膏) | 2-3錢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獨參湯 | 景岳全書 | 人參 |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理中湯 | 傷寒論 |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適用於虛寒症體質,胃腸虛弱 |
桂附理中湯 | 驗方 | 肉桂、附子、乾薑、人參、白朮、甘草 |
|
白虎湯 | 白虎湯清氣分熱,石膏知母草米協。 |
白虎加人參湯 | 熱渴汗出兼氣虛,白虎加參最相宜。 |
白虎加桂枝湯 | 身熱欲嘔骨節痛,加入桂枝疏經脈。 |
白虎加蒼朮湯 | 濕溫身重汗出多,方加蒼朮濕熱減。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白虎湯 | 傷寒論 |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 清熱生津,用治大熱、大渴、大汗、脈大有力等為主 |
白虎加人參湯 | 傷寒論 |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 | 清熱生津益氣,多用於治發熱不退、汗出過多、惡寒、大渴引飲、元氣津液兩傷、脈洪大等症狀。 |
白虎加桂枝湯 | 金匱要略 |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 |
|
人參白虎湯 |
| 知母、石膏、甘草、人參、粳米 |
|
◎防風→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
玉屏風散(預防感冒)+蒼耳子散→專治過敏性鼻炎及小兒服西藥過多冒冷汗
玉屏風散 | 玉屏組合少而精,耆朮防風鼎足形; |
玉屏風散 | 金匱要略(世醫得效方) | 黃耆1、白朮1、防風1 | 益氣健脾,固表止汗 |
玉泉丸 | 本事方 | 葛根、甘草、麥冬、天花粉、人參、生黃耆、茯苓、炙黃耆、烏梅 | 生津止渴、益氣養陰 |
◎荊芥→瘡瘍透疹
苦荊散←苦蔘根+荊芥→專治皮膚疹養
風病、瀉病、瘡家要藥
產後風寒要藥
產後感冒風寒→月內風(長期頭痛,早老)
防風 | 袪風解表 , 除濕止痛。 | 治寒濕頭痛 , 骨節痛。 |
生薑 | 溫中止嘔 , 溫肺止咳。 | 治風寒咳嗽痰多降逆。 |
蒼耳子 | 散風濕 , 通鼻竅 , 止痹。 | 治療慢性鼻炎 |
槐花 | 涼血止血 , 清肝瀉火。 | 瀉火及降血壓宜生用。 |
麥芽 | 消食和中 , 回乳。 | 治食積停滯 , 婦女斷乳。 |
1.發散風寒藥: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麻黃 | 辛、微苦,溫 | 肺、膀胱 | 1.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湯) | 1錢 |
桂枝 | 辛、甘、溫 | 心、肺、膀胱 | 1.發汗解表:風寒表虛證(桂枝湯);風寒表實證(麻黃湯);風寒濕痹證(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 1錢 |
紫蘇葉 | 辛,溫 | 肺、脾 | 1.發表散寒:外感風寒證(杏蘇散,香蘇散) | 1錢 |
蘇梗 | 辛、甘,微溫 | 肺、脾、胃 | 寬胸利膈、順氣安胎: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腹脅脹痛 |
|
生薑 | 辛,微溫 | 肺、脾 | 1.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證(桂枝湯) | 1錢 |
生薑皮 | 辛、涼 |
| 和中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五皮散) |
|
香薷 | 辛,微溫 | 肺、胃 | 1.發汗解表:暑季乘涼外感風寒證(香薷散) | 1錢 |
荊芥 | 辛,微溫 | 肺、肝 | 1.祛風解表:外感風寒或風熱證(荊防敗毒散,銀翹散) | 1錢 |
防風 | 辛、甘,微溫 | 膀胱、肝、脾 | 1.祛風解表: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風疹瘙癢證 | 2錢 |
羌活 | 辛、苦、溫 | 膀胱、腎 | 1.解表散寒:外感風寒或挾濕之頭身痛證(九味羌活湯) | 1錢 |
白芷 | 辛,溫 | 肺、胃、脾 | 1.祛風除濕通竅止痛:外感風邪,頭痛,眉稜骨痛,牙痛,鼻淵(九味羌活湯,都梁丸,川芎茶調散,蒼耳散),風濕痹痛,皮膚風濕瘙癢,婦女白帶過多 | 1-3錢 |
蒿本 | 辛、溫 | 膀胱 | 1.發表散寒:外感風寒頭痛證 | 1錢 |
蒼耳子 | 辛、苦,溫。有毒 | 肺、肝 | 散風濕,通鼻竅,止痛:鼻淵或風寒頭痛(蒼耳散);風濕痹痛;風疹濕疹。本品有毒,過量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可加生甘草。 |
|
辛夷 | 辛,溫 | 肺、胃 | 1.散風寒:風寒表證 |
|
蔥白 | 辛、溫 | 肺、胃 | 1.發汗解表:感冒風寒輕證(蔥豉湯) | 1錢 |
胡荽 | 辛、溫 | 肺、胃 | 1.發汗透疹:麻疹透發不暢 |
|
檉柳 | 辛、甘、溫 | 肺、胃、心 | 1.發汗透疹:麻疹透發不暢(竹葉柳蒡湯) |
|
◎槐花
槐花 | 涼血止血 , 清肝瀉火。 | 瀉火及降血壓宜生用。 |
槐花 【別 名】:也就是槐樹的花,稱為槐花或槐花米,未熟的花蕾稱槐米,乾燥果實稱槐角。 【歷 史】: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槐花名稱見於宋代《嘉祐本草》,本品黃綠色,形如米粒大,浸水中,水染成鮮黃色。 【基 原】:本品是由豆科植物槐樹的未開放花蕾乾燥而得。 【產 地】: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歸肝、大腸二經。 【傳統藥效】: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等作用。 【藥理作用】:槐花是傳統中藥的一種,它被認為具有涼血藥作用,因此臨床上使用它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特別是痔瘡出血。許多的研究已指出槐花含有 rutin 和 quercetin,rutin 是血管補強劑,能保持毛細血管正常的抵抗力,減少血管透過性,可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細血管恢復正常的彈性,用於高血壓、腦溢血、血壓異常亢進及出血症的治療及預防。 |
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能 | 用量 |
槐花 | 苦、微寒 | 肝、大腸 | 1.涼血止血:便血,痔血,尿血,崩漏,咯血,衄血等證(槐花散,槐香散) | 2-3錢 |
槐花散 | 槐花散治陽風血,芥穗枳殼側柏葉; |
槐角丸 | 槐角丸有地榆防,當歸黃芩枳殼匡;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消痔丸 | 瘍醫大全 | 當歸、黃芩、地龍、枳殼、秦艽、防風、赤芍、蒼朮、大黃、槐花、生地黃、金銀花 | 祛風清熱、消炎、解毒、活血止痛 |
槐花散 | 本事方 | 槐花、側柏葉(施老師方加荊芥、枳殼) | 清腸止血,疏風利氣;治痔瘡(Hermorroid)下血、便血、直腸瘜肉出血 |
偏方:木瓜+鹽連吃二顆
大腸癌→日本樂適舒
麻杏甘石湯+定喘丹→氣喘良方
西藥止咳用Opium Tincture黑藥水Noscopine→冷氣喘變熱喘
◎羌活→上半身背痛
羌活勝濕湯、小陷胸湯、柴陷湯
羌活勝濕湯 | 羌活勝濕草獨芎,蔓荊蒿本加防風; |
蠲痺湯 | 蠲痺湯治風濕痺,羌防歸芍併黃耆; |
小陷胸湯 | 小陷胸湯連半蔞,寬胸開結滌痰優; |
柴胡陷胸湯 | 柴胡陷胸小柴胡,更把參草棗剔除; |
劑名 | 出處 | 成份 | 功用 |
羌活勝濕湯 | 脾胃論 | 羌活、獨活、甘草、蒿本、防風、蔓荊子、川芎 寒加附子 濕加蒼朮 | 祛風濕,止疼痛。適用於治寒濕邪在表。 |
羌活勝濕湯 | 內外科辨惑論 | 羌活、獨活、蒿本、川芎、炙甘草、蔓荊子 | 袪風勝濕 |
柴陷湯 | 沈氏尊生書 | 半夏、栝蔞仁、柴胡、黃連、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 小陷胸湯、小柴胡湯等變化而成。疏肝利膽,清泄濕熱。治寒熱往來,嘔噁胸膈脹悶,按之即痛、苦口、舌苔黃、呼吸急促,痰涎黃稠,微帶黑色者。 |
小陷胸湯 | 傷寒論 | 黃連、半夏、栝蔞 |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
◎生薑
◎蔥白
蔥豉湯(蔥白+淡豆豉)→鼻清流不停
◎胡荽
止癢方→胡荽+蜂蜜 或胡荽+米酒
◎蒼耳子→恰查某
肺腺癌
瓜簍貝母散→用浙貝(象貝→沒補肺作用)
川貝=珠貝+粉光蔘→補肺急調養氣喘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