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松山社大施建邦老師授課筆記

中醫養生藥膳

20090318

藥膳1:清肺滋陰湯

(慈禧太后,排骨)

百合3、浙貝3、天冬3、沙蔘3

麥門冬3、桔梗3、故紙花3、炙甘草2、大棗3

(木蝴蝶)

藥膳2:養心寧神湯

(豬心)

生地黃1兩、百合5、──→百合地黃湯

浮小麥1兩、柏子仁3、甘草2、大棗5枚──→甘麥大棗湯

酸棗仁1、知母3、茯神3──→酸棗仁湯

宋代兵荒馬亂的年代醫學卻異常發達

北宋→南宋

◎最早中醫分科→太醫十三科

◎人身等高針灸銅人→王惟一,現放置日本上野博物館

◎祝由科→符咒,天帝教24

◎訂定國家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重藥處方:四物湯、加味逍遙散

American Pharmacy

第一本法醫的書:沈慈→「洗冤錄」

東漢 張仲景 《傷寒論》六經辯證 ←北方醫學

桂枝

麻黃

清朝 葉天士 溫病論 衛氣營血辯證←南方醫學

一錢=3.75公克 一斤=16=160=600公克

◎日本厚生省國民處方局編製國民藥典有一半為傷寒論處方

例如:芍藥甘草湯→治腳抽筋,去杖湯

腳抽筋原因:太累、骨鬆(鈣流失)、肝火太旺、、電解質不平衡、糖尿病末梢神經

胃痙攣

肌肉痠痛

唇乾裂

麻杏甘石湯→治咳嗽、氣喘、頭皮屑、減肥

異位性皮膚炎→麻杏甘石+...←洗浴

麻黃3、杏仁3、石膏1、甘草2

浮萍3、百部3、蛇床子3、黃柏3

北方醫學→自皮毛感邪入里→證→六經傳遞

陽經之證

太陽(表;急症)

少陽(半表半里;口苦)→陽明(裏症;急性肝炎、便秘)

陰經之證

厥陰(肝膽) 太陰()

少陰(重症;心衰竭;脈細微)

金匱要略→以症為主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謂也。

中風=傷風 唐末改列腦血管疾病

南方醫學→病邪口鼻而入

吳又可 瘟疫論←疫癘

天有不正之氣感人至烈

普濟消毒飲→腮腺炎(大頭行天)三天就好

◎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杏甘石湯主之(太陽經)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毆吐者,黃連湯主之(少陽經;胃食道逆流)→小柴胡湯主化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方、證相應→視診→理法方藥調整→雙向調整作用

小柴胡湯四大主症:

●心煩喜嘔

●往來寒熱、

●嘿嘿不欲飲喜、

●胸脅苦滿

太陽(表;肺)→少陽(半表半里;肝膽)→陽明(里;脾胃)→太陰(腹滿而下)→厥陰(寒熱交雜)→少陰(重症)

「經方實驗錄」姜佐景←師傅 曹穎甫

溫病體系形成由葉天士()提出

徒弟余雲岫整理→『三時伏氣外感溫熱論』→臨症指南醫案

溫病四個階段:衛、氣、營、血

三時:年節、端午(傷暑、濕)、中秋

安宮牛黃丸→腦膜炎(血症)

吳鞠通「溫病條辯」:上焦()、中焦(脾胃)、下焦(腎、膀胱)

三焦溫病辯證

薛生()「溫熱論」住掃葉軒←→葉天士 住踏雪齋

同治光緒年間 王孟英 「潛齊醫書全集」

└→吳越醫學派

光緒 孟河派→費伯雄 開山始祖→費繩甫→曾國藩

└→走醫走到此為止 └→費○○→張大千

()馬培之(婦科)『承恩錄』

乳癌

弟子 丁甘仁

丁濟萬46年逝←夏媽媽師傅

董氏奇穴→董景昌 自創一格

修養齋→黃明德、鍾永祥

吳惠平 73年癌沒

鄭曼青

郭嘯天

中醫看整體西醫看局部,所以中醫眼疾看肝腎,脫肛看脾經

治病求其本,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病勢先壓下去再調養

故糖尿病加上感冒時感冒先治

標本兼治→扶正氣→與疾病共生

扶正袪邪→傷寒論治法:汗、吐、下

用藥因人、時、地而制宜

老人、孕婦、小兒便秘治法不同

老人→腸無力,補中益氣湯加大黃

孕婦→

小兒→

正治←→反治

例:以瀉下治腹瀉→腸中燥屎係熱結旁流故下

中藥看性能,西藥看成分→Key<->lockreceptor接受器

例:青黴素penicillin→細菌細胞壁合成機轉破壞

中藥→巨觀,看四氣五味

寒熱溫涼

苦→瀉火 ,甘甜→補脾 ,酸→肝

辣→肺 ,鹹→腎

青蒿素成分 肝病、虛汗→瘧疾

紫杉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