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松山社大中醫養生藥膳筆記

中醫養生藥膳

20090603

下週藥膳

牛奶脯燉湯

牛奶脯1兩、狗尾草5、枸杞子3、

玉竹3、黃精5、陳皮3、

炙甘草2、紅棗3枚

天麻止眩湯

(天麻燉魚頭)→止眩暈

天麻3、淮牛膝3、黨蔘3、茯苓3、

炒白朮3、車前子3、桂枝2、石決明(九孔殼)1兩

炙甘草2

◎牛奶脯=羊奶頭

◎黃精=山生薑

◎玉竹=萎蕤

六、痢疾

IBS腸燥症、胃燥症、大腸燥症

病症:里急後重→便意急解後仍感覺尚未解完

Cisapride→歐洲臨床腦中風停用

改Mosapride

痢疾第六

l濕熱傷 赤白痢 熱勝濕 赤痢漬 濕勝熱 白痢墜 調行箴 須切記 芍藥湯 熱盛餌

l平胃加 寒濕試 熱不休 死不治 痢門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內暢遂

l嘉言書 獨得悶 寓意存 補金匱

治方一: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用陳皮,朮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痛瀉要方

景岳全書

白朮、炒白芍、陳皮、防風

鎮痙劑Boscopan

蒗菪→檳榔、正露丸(麻藥)→止瀉

紅灰→口腔

到吊子→蒗菪為檳榔數百倍

Strocain(類Cocain)

治方二:

真人養臟湯

真人養臟木香訶,當歸肉蔻與栗殼;
朮芍參桂甘草共,脫肛久痢服之瘥。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真人養臟湯

局方

白朮、人參、肉豆蔻、訶子、罌粟殼、白芍、當歸、肉桂、甘草、木香

◎罌粟殼或石榴皮→專治便祕

◎芭樂葉→止糖尿病

◎四神湯燉苦瓜→降血糖

◎苦瓜根→降血壓

◎柚子葉煮水→降尿酸

治方三:(最有效)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再加甘草共煎嘗;
邪陷陽明成熱痢,清裡解表保安康。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葛根黃芩黃連湯

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解表清裡

◎細菌性腸炎熱感良方

◎急性結膜炎(姜佐景用方←師承曹穎甫《經方實驗錄》)、急性腸炎

└←葛根黃芩黃連湯+洗肝明目湯

黃芩→

去上焦火

(肺)

黃連→

去中焦火

(心、胃)

葛根→

黃柏→

去下焦火

(腎)

龍膽草→

去下焦火

(肝膽)

下利→

腸胃功能異常

下痢→

細菌性感染

Shigella志賀菌→大承氣湯痢上加

芍藥→熱感

平胃散→濕盛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陳皮,蒼朮甘草四味齊;
燥濕寬胸消脹滿,調胃和中此方宜。

不換金正氣散

再加藿香與半夏,不換金來治時疫。

柴平湯

小柴胡湯合平胃,寒多熱少濕瘧祛。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芍藥甘草湯→軟筋作用、胃腸筋攣、腳筋攣→去杖湯

芍藥甘草湯

傷寒論

芍藥、甘草

治腹中不和而痛,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乾薑甘草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者,更作此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

安中散3g、芍藥甘草湯2g二包解酒

桂枝湯+葛根湯

桂枝加葛根湯

加入葛根治項強,又兼汗出與惡風。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生薑、葛根

葛根湯

傷寒論

葛根、麻黃、桂枝、生薑、炙甘草、芍藥、大棗

發汗解表、解肌生津。
治太陽病,項背几几,無汗惡風。亦治太陽陽明合病下利。

葛根湯→落枕、脖子痛、腹痛

推拿手法加針灸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後谿

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五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清心解鬱,清熱截瘧

癲狂、癇證、熱病、盜汗、瘧疾、耳聾、目赤目蘙、目眩、目赤爛、疥瘡、黃疸、頭項強痛、肘臂及手指攣急

輸穴

合谷

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之中點取穴。

清熱解表,明目聰耳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失喑、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痄腮、半身不遂、指攣臂疼、發熱惡寒、無汗或多汗、咳嗽、經閉、滯產、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兒驚風、癮疹、瘧疾。

原穴。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



◎風濕性心臟病、鏈球菌感染→類固醇治療

中藥治方一:清燥救肺湯←寓意草→喻嘉言

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
經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可嘉。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清燥救肺湯

醫門法律

石膏、桑葉、杏仁、枇杷葉、人參、甘草、阿膠、麥冬、胡麻仁

潤燥清熱,養肺益氣,養陰液,治燥熱傷肺

中藥治方二: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花粉研,陳皮桔梗茯苓添;
嗆咳咽乾痰難咯,清肺潤燥化痰涎。

中藥治方三:沙蔘麥門冬湯

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傷肺胃,咽涸乾咳最堪嘗。

劑名

出處

成份

功用

沙參麥冬湯

溫病條辨

沙參、麥冬、玉竹、甘草、桑葉、天花粉、扁豆

中藥治方四:麻杏甘石湯

杏仁Almond(含氰化物)

辛涼解表藥:薄荷、蟬蛻、牛蒡子、淡豆豉、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2.發散風熱藥(清熱藥應中病即止)

薄荷
Mint

辛,涼

肝、肺

1.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外感風熱證,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證(桑菊飲,銀翹散)
2.
利咽透疹:風熱壅盛之咽喉腫痛(銀翹散,六味湯),麻疹透發不暢證
3.
疏解肝鬱:肝氣鬱滯之胸悶,脅肋脹痛證(逍遙散)
4.
辟穢氣:痧脹腹痛吐瀉證(甘露消毒丹)
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

1

牛蒡子
Arctium

辛、苦,寒

肺、胃

1.疏風清熱: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發熱咳嗽證(銀翹散)
2.
解毒透疹: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熱疹癢證(竹葉柳蒡湯)
3.
利咽散腫:熱毒瘡腫;咽痛;痄腮證(牛蒡解肌湯,普濟消毒飲)
本品性寒滑利,氣虛便溏者忌用。

1

蟬蛻
Cicada Molting

甘、寒

肺、肝

1.疏散風熱:外感風熱及溫病初期發熱音啞(桑菊飲)
2.
透疹止癢: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竹葉柳蒡湯)
3.
明目退翳:風熱目赤或翳膜遮睛證(蟬菊散)
4.
息風止痙:肝經風熱、小兒驚哭;破傷風證

淡豆豉
Soja

辛、甘、微苦,寒

肺、胃

1.解表:外感風寒或風熱證(蔥豉湯,銀翹散)
2.
除煩:胸中煩悶證(梔子豉湯)
用麻黃,紫蘇等同製的,藥性偏於辛溫,適用於外感風寒之證,台灣沒有,用桑葉,青蒿等同製的,藥性偏於寒涼,適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之證。

2

桑葉
Mulberry Leaf

苦、甘,寒

肺、肝

1.疏散風熱:外感風熱證(桑菊飲)
2.
平肝明目: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羚角鉤藤湯),肝經實熱,或風熱之目疾(桑麻丸)
3.
清肺潤燥:燥熱傷肺證(桑杏湯,清燥救肺湯)
4.
涼血止血:血熱吐血證
一般多生用,指曬乾的,若肺熱燥咳宜蜜炙用。

1-2

白菊花
Chrysanthemum (White)

辛、甘、苦,微寒

肺、肝

1.疏風清熱:感冒風熱及溫病初起之證(桑菊飲)
2.
平肝明目: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目疾、頭暈(杞菊地黃丸)
3.
解毒:疔瘡腫毒(菊花甘草湯)
外感風熱, 清熱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熱證用白菊花,白菊花是泄。

1-2

金菊花
Chrysanthemum

辛、甘、苦,微寒

肺、肝

平肝明目: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目疾、頭暈
補肝腎用黃菊花,虛證的,寒證的用黃菊花,黃菊花是補。

蔓荊子
Vitex

苦辛,涼

肝、胃、膀胱

1.疏散風熱:外感風熱頭昏、頭痛;齒齦腫痛 2.清利頭目:風熱目赤腫痛、多淚。

1-2

葛根
Pueraria Root

甘、辛,涼

脾、胃

1.發表解肌:外感表證發熱;頭痛項強(葛根湯,柴葛解肌湯)
2.
透發麻疹:麻疹透發不暢(升麻葛根湯)
3.
解熱生津:熱病煩渴;內熱消渴(玉泉丸)
4.
升陽止瀉:濕熱瀉痢(葛根芩連湯);脾虛久瀉(七味白朮散)
有發表升陽作用,為足陽明胃經主藥,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2-3

葛花
Pueraria Flower

甘平

解酒醒脾:飲酒過度,頭痛,發熱,煩渴,胸膈飽脹,不思飲食,嘔吐酸水等(葛花解酲湯)

柴胡
Bupleurum

苦、辛,微寒

肝、膽

1.和解退熱:傷寒邪在少陽經(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
2.
疏肝解鬱:肝鬱氣滯之證(柴胡疏肝散)
3.
升舉陽氣:氣虛下陷諸證(補中益氣湯)
柴胡有發表升陽作用,善治往來寒熱,又能疏肝解鬱。

1-2

升麻
Cimicifuga

辛、甘,微寒

肺、脾、大腸、胃

1.發表透疹:外感風熱所致頭痛;麻疹透發不暢證(升麻葛根湯)
2.
消熱解毒:熱毒所致的多種病證(清胃散,牛蒡子湯)
3.
升陽舉陷:中氣虛弱或氣虛下陷證(補中益氣湯)
升舉陽氣多用炙升麻,升麻有發表升陽作用,散肌表風邪,善升脾胃陽氣,兼清熱解毒.

1-2

浮萍
Spirodela

辛,寒

肺、膀胱

1.發汗解表:外感風熱證
2.
透疹止癢: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皮膚瘙癢
3.
利水消腫:水腫兼表證

1-2

木賊
Equisetum

甘、苦,平

肺、肝、膽

1.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目疾或兼有風熱表證者
2.
止血:便血、痔瘡出血
氣虛者慎服

1-2

煎法

藥物

先煎

石決明、牡蠣、龍骨、龜粄、鱉甲、代赭石、生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水牛角、海蛤殼、附子、川烏、草烏

後下

薄荷、木香、砂仁、白豆蔻、沉香、清蒿、香薷、鉤藤、蘇葉、荊芥穗、肉桂

包煎

赤石脂、灶心土、旋覆花、蒲黃、葶藶子、車前子、滑石

另煎

人蔘、西洋蔘、鹿茸、羚羊角

溶解

阿膠、龜粄膠、鹿角膠、飴糖、魚膘膠

泡服

藏紅花(番紅花)、肉桂、番瀉葉、胖大海、菊花

沖服

珍珠粉、牛黃末、珠砂末、琥珀末、硼砂末、砂仁末、芒硝、羚羊角粉、三七粉、紫雪丹、麝香、青黛、猴棗散、藕汁、竹瀝、生薑汁、蜂蜜

藏紅花(番紅花)→心臟、腎衰竭←蝙蝠科→蠶夏天為菌冬天株

牛蒡降尿酸,牛蒡子清熱解毒

蟬蛻→皮膚、聲帶、夜啼、中風

冬瓜子→利尿、滑痰(西藥吃太多)

痰多時吃三子養親湯3+麻杏甘石湯3

└→三子養親湯(萊服子1(蘿蔔子)、紫蘇子1、白芥子0.5)

耿鑒庭→曬乾的陳蘿蔔英泡水喝→過敏性鼻炎、肺熱

地骷髏→土埋乾蘿蔔

◎冬病夏治三伏貼

  從 1970 年代開始,隨著工業化的進步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已開發國家的氣喘人口每年以 50% 的速度大幅成長,根據統計,台灣過敏氣喘患者已從 1980 年的 0.8% 增加到 2000 年的 30% ,以台北市為例,過敏性鼻炎盛行率也已高達 53 % ,而鼻子過敏的患者中,大約四分之一合併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病發時,患者極為難受,身旁的人也常常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到底過敏、氣喘能不能根治?

  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三伏貼是利用一年之中最炙熱的氣候,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扶助正氣,預防冬末舊病復發,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亦即所謂的冬病夏治。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遵循古法改善體質

  所謂的三伏貼療法,其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只要在一年當中最炙熱的 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老毛病;古代和現代中醫師皆指出確實有其療效。

  三伏貼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

  到了現代,萬芳醫院中醫師在臨床上也印證了三伏貼確實能夠治療過敏、氣喘等疾病,他曾蒐集了 80 名 2 歲到 70 歲非急性期氣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於每年的三伏日,在背部的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等穴接受藥物敷貼;其藥物為白芥子、細辛、甘遂、仙茅各一份,將其烘乾研成細末,加薑汁調成小丸子,貼在穴上 6 到 8 小時。

  療效評估是依據患者咳嗽、喘息、痰多、哮鳴聲等症狀的嚴重度及發作頻率來計分,結果顯示, 80 名受試者中 55 人症狀改善,即病情由重度變中度、或中度變輕度、或輕度轉為緩解。根據台北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過去的經驗,三伏貼確實有助於改善病情、減少發作,而且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改善可達八成以上,尚有多篇相關的醫學報告並發表在美國的東方 (SCI) 醫學期刊上。

  三伏貼所用中藥,白芥子、細辛、甘遂可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結、開竅通絡,細辛還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減少抗原抗體反應,降低過敏發作機率,也減輕過敏症狀,薑汁則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綜合使用有助改善氣喘。

為什麼要三伏貼

  目前西醫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原則有四 1. 環境飲食控制及避免接觸過敏源。 2. 藥物治療。 3. 減敏治療。 4. 外科手術,這些方法雖然快速,但有疼痛及副作用的困擾且無法根治,一般人嘗試意願較低,大多轉而使用中醫「三伏貼」的治療方式,依過去的經驗及學術報告,這樣的治療若能持續 3 年 ~ 5 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 80% 以上;這種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的方式,可以減少胃腸道干擾,延長藥效,比西醫的治療藥品還要好,尤其適用於不喜歡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且操作簡便、價廉、無痛、無副作用,使用「三伏貼」後,患者不僅氣喘改善,病患感冒次數也減少了,療效簡直超乎想像。

三伏日的具體日期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亦即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來施行貼藥治療。

  今年 2009年的三伏日為 7 月 14 日 ( 星期二 ) 、

7 月 24日 ( 星期五 ) 、

8 月 13 日 ( 星期四 ) 。

貼藥方法

  三伏貼就是三伏日,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療哮喘的穴位上,貼上化痰定喘的益元膏,以減緩氣喘的發作,對於常年受氣喘、過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在這期間,過敏、氣喘等疾病症狀較輕,毛細孔張開,易由皮膚吸收藥效,將元胡、細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藥磨粉後,薑汁糊丸,敷貼於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貼。

  本診所除了提供穴位敷貼之外,可以另再依個別實際體質,開予內服藥物加以調理,或者您也可以搭配「健脾養肺補腎湯」,以內外兼治,裡應外合,提高治療效果。

貼藥護理

  每次敷藥以 6-8 小時為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皮膚受傷。

  少數人貼後背部會出現輕度過敏,此屬正常現象。若有汗溼脫落,以附贈的膠膜貼上即可,如有嚴重過敏症狀,可以提前取下藥丸。以附贈小藥膏,於過敏及紅腫時塗抹,若有任何問題也可來電詢問。

  敷貼期間不宜在陽光下曝曬、泡冷水、游泳或從事激烈的活動。

  為了真正做到冬病夏治,除了依照醫師的指示治療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唯有病患與醫師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根除過敏。

腎臟→免疫系統

茶花枕→桑葉、綠豆殼、蔓荊子、蕎麥、薰衣草、菊花

菊花→治頭痛、(生)決明子、蟬蛻

苦菊→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五味消毒飲

葛根→解暑藥膳、降血壓

生葛+冬瓜+蓮藕+麥冬+黃豆+玉竹+沙蔘 燉排骨→只喝湯

玉竹→補中益氣,用代蔘耆不寒不燥大有殊功

柴胡(肝藥)

瓜簍根(天花粉)、糖尿病(梨山)、口乾舌燥(沙蔘、麥冬)

瓜簍實→清肺熱

瓜簍仁→開胸利膈

肝硬化→鱉甲軟堅、肉涼血、滋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