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經絡診斷補充資料

按病位循經診斷法與針灸處方

十二經脈分布部位簡表

十二經脈

外部

內部



手太陰肺經

胸旁→上肢內側前→大指

屬肺,絡大腸

手厥陰心包經

乳旁→上肢內側中→中指

屬心包,絡三焦

手少陰心經

腋下→上肢內側後→小指

屬心系,絡小腸



手陽明大腸經

鼻旁←頸←肩前←上之外側前←次指

屬大腸,絡肺

手少陽三焦經

眉梢←爾後←頸←肩後←上之外側中←無名指

屬三焦,絡心包

手太陽小腸經

耳前←頸←肩胛←上之外側後←小指

屬小腸,絡心



足陽明胃經

目下→面周→頸前→胸腹第二側線→下肢外側前→次趾

屬胃,絡脾

足少陽膽經

?→頭顳→項側→脅腰側→下肢外側中→第四趾

屬膽,絡肝

足太陽膀胱經

?→頭頂第一側線→項後→背腰第一、二側線→?→下肢外側後→小趾

絡腦,絡腎,屬膀胱



足太陰脾經

胸腹第三側線←下肢內側前、中←大趾內

屬脾,絡胃

足厥陰肝經

脅部←陰部←下肢內側中、前←大趾外

屬肝,絡膽

足少陰腎經

胸腹第一側線←下肢內側後←足心←小趾下

屬腎,絡膀胱,絡心

臟腑十二經穴起止歌

經絡

屬臟

絡腑

歌訣

手太陰

大腸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夾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左右二十二穴)

手少陰

小腸

九穴午時手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衝尋。

(左右一十八穴)

手厥陰

心包

三焦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侵。
(左右一十八穴)

足太陰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指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邱三陰交可求。
漏谷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谿。

胸鄉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

足少陰

膀胱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溢,大鍾水泉通照海,復溜交信築賓實。
陰谷膝內跗骨後,已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聯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
商曲石關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闢,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靈墟。

神藏彧中俞府畢。(左右五十四穴)

足厥陰

一十三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浸,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

五里陰廉羊矢穴,章門常對期門深。(二十六穴)

手陽明

大腸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

五里近,臂臑肩顒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色號迎香。(左右四十穴)

手太陽

小腸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藪,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
肘肩貞臑俞接天宗,外秉風曲垣首,肩外俞速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

手少陽

三焦

心包

三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
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風瘈脈青,顱息角孫絲竹張,

禾醪耳門聽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足陽明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門大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邱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中,

內庭厲兌經穴終。(左右九十穴)

足太陽

膀胱

 
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目內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半寸上承光。
通天絡卻玉枕昂,天柱後際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風門肺俞厥陰四。
心俞督俞膈俞強,肝膽脾胃俱挨次,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
中膂白環仔細量,自從大杼至白環,各各節外寸半長,上髎次髎中復下。
一空二空腰踝當,會陽陰尾骨外取,附分俠脊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
譩譆膈關魂門九,陽綱意舍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續,二十椎下秩邊場。
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郄到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是,承山飛揚踝附陽。
崑崙僕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陰小指旁。(一百三十四穴)

足少陽

少陽足經童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髯鬢。
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闢,正營承靈腦空搖。
風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風市招。
中瀆陽關陽陵穴,陽交外邱光明宵,陽輔懸鍾邱墟外,臨泣地五下俠谿。

第四指端竅陰畢。(左右八十八穴)

病症的診斷

肺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皮膚乾燥,言語低微,呼吸微弱,畏冷,自汗,盜汗,潮熱,兩頰潮紅,乾咳,聲嗄,喉乾,髮落,面白,形瘦。

虛細
數芤

舌無苔
質紅絳

實證

喘息氣粗,胸滿仰息,胸脇脹痛,不得平臥,喉閉,咳痰不暢,濃痰腥臭,咽乾口渴,喉痛,鼻衂,鼻端微紅,肩背痛,肺脹,肺癰。

浮滑
弦實
滑數

舌尖赤
苔黃厚

大腸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四肢厥冷,腹脹柔軟,腸鳴下利,滑泄脫肛,小便清長。

沉遲細弱

白滑少苔

實證

口唇乾燥,寒熱自汗,腹滿,繞臍痛而拒按。大便燥結不通,或裏急後重,下利膿血;或熱利而臭,肛門腫痛,腸風藏毒,小便短赤。

沉實滑數

乾黃厚膩

胃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唇舌淡白,胸胃滿悶, 逆,嘔吐,泛吐清涎,不思飲食,食不消化,腹痛喜按,纏綿不已,大便泄瀉。

右關軟弱沉遲

舌色淡苔少

實證

唇紅,口臭,牙宣,齒齦腫痛,口渴飲多,消穀善飢,胃腹賬滿,腹痛拒按,嚼腐吐酸,大便不通。

右關實大滑數

舌苔黃厚

脾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面黃形瘦,唇舌淡白,四肢清冷,倦怠,喜臥,食入不化,腹痛喜按,皮膚暗黃,浮腫,嘔吐泄瀉,脫肛。

虛緩沉遲

白薄淡滑

實證

唇赤,膚黃,口內粘濁,胸完不舒,氣滯,食積,痰飲,蠱脹,時飢,二便不利,大腹滿痛,或遍身痛。

實滑沉數

乾黃而膩

心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心悸,怔中,健忘,恐怖,多夢,睡臥不安,遺精,自汗,盜汗,心中鬱鬱不樂,心中暴痛,卒倒,肢冷,難言。

細弱無力

舌質淡紅

實證

心煩不眠,喜笑不休,狂言譫語,面赤口渴,欲飲水,小便黃赤,尿血,胸部痛如針刺。

數而有力

舌尖赤重舌木舌

小腸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少腹墜痛,按之則舒,小便清白或短而頻數,大便泄瀉或下痢赤白。

細弱無力

白薄

實證

小腸氣痛,牽引腰脊拘急,少腹賬,排尿則氣舒,小便赤澀,莖中痛,或尿血,口舌生瘡,小腸癰。

滑數

苔黃膩邊尖赤

膀胱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小便

 

虛證

小便清白頻數,或多而失禁,遺尿,浮腫。

顏色澄清

 

實證

小便短澀不利,或淋漓熱痛,或癃閉少腹硬滿脹痛。

顏色渾濁或尿中帶膿血、砂、石

 

腎之主要病候

陰陽

證狀

脈象

舌苔

陰虛

遺精,腰痛,酸楚乏力,痿躃,耳鳴,耳聾,頭暈,眼花閃發,咽腫嗌乾,齒衂,咳血,夜熱,骨蒸,盜汗,大便虛秘,小便黃赤,或尿血。

虛細而數

舌赤苔少

陽虛

精薄精冷,滑洩陽痿,腰膝冷感,痿躃,腳腫,五更腎瀉,少腹脹滿,或兩足厥冷,氣逆喘息,腎消,面色暗黑。

沉虛而遲

舌黑潤或軟脹

三焦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聲嘶,氣短不續,精神不安。

水氣為病喘滿痰壅

上焦

實證

喘滿胸悶,額汗,舌乾,咽腫。

虛證

腹滿腸鳴,水瀉,腹痛喜按。

水飲留滯而中滿,小便難。

中焦

實證

腹痛脹滿,不吐不下,喘急。

虛證

水瀉不已,小便清長,或遺尿,腹滿,水腫。

水腫,小便澀少。

下焦

實證

二便不通,或下利膿血。

膽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膽怯不寐,善太息,易驚,多眩嘔吐,視物朦朧。

弦細而遲

舌苔白薄或淡紅苔少

實證

寒熱往來,胸脇滿痛,口苦,目弦,耳聾,易怒,喜眠,鬢角、目外 痛,黃膽。

弦實而數

舌赤或有黃膩苔

肝之主要病候

虛實

證狀

脈象

舌苔

虛證

目弦耳鳴,羞明,雀目,面青,爪粘,頭暈欲厥,嘔吐清涎,筋急拘 ,陰囊引痛,痛 ,少腹脹痛,肢體麻木。

沉弦細弱而遲

舌質光滑少苔

實證

頭暈耳聾,目赤腫痛多淚,口苦咽乾,心中煩熱,夜不安眠,易怒,胸脇脹滿而痛,少腹急,陰內急,淋濁尿血,氣壅喘嗽,嘔吐酸水,手足抽慉,角弓反張。

弦強而數

舌絳舌紫苔黃而膩

針灸處方

針灸配穴與處方

一、針灸配穴

(一) 針灸配穴之意義

針灸治療時,將兩個以上之腧穴,互相配合應用,稱為配穴。

腧穴之配合,如同藥性之相須相使,互相配伍,可收相得益彰之效。祇用單穴並非不能醫病,況最原始之針灸療法,亦必先經過使用單穴治療之階段,迨經驗日多,逐發現某穴之特性與另一穴之特性,互相配合,可以增強其療效,或更產生另一特性,適應另一病症。歷時既久,綜合各家之配穴經驗,遂歸納即成若干配穴之規律。

(二) 針灸配穴之規律

1、單穴使用法:凡單純之局部病,祇於局部取用單穴,予以治療。若兩個以上之局部有病,則同時取用兩個以上之單穴,配合治療,此法各穴彼此間並無相互關聯,故仍屬單穴。例如上肢病取肩髃;下肢病再取環跳。

2、雙穴齊用法:在人體左右兩側,同時取用同名之二穴,可使其療效增強。例如胃病針左右足三里;婦科病用左右三陰交。

3、前後呼應法:某一臟器有病,在其所居部位之前後兩側,同時取穴,可以增強其療效。例如五藏六腑有病各取其募穴與俞穴;肝病取期門及肝俞,又如腦及延髓疾患,取水溝配風池,一前一後,作用益大。

4、內外相透法:在同一部位之內外兩側,同時取穴,使其裏應外合,可增強其刺激力。例如內關配外關,治上肢神經痛;陽陵泉配陰陵泉,治鶴膝風。使用本法時,若用透針法,則效果更佳。

5、上下相配法:在人體之上、下部位,或上、下肢同時取穴,使其上下呼應,可以調理內臟之機能,例如合谷配三里,可以調整腸胃,升清降濁;百會配承山,可以治療脫肛。

6、遠近相配法:於接近病灶部位與遠隔部位同時取穴,可以增強治療效果。例如鼻病取迎香,為局部取穴,配合合谷為遠部取穴,均能增強療效。

7、主客配合法:此法於互相表裏之兩條經脈上同時取穴,先取本經之原穴為主,再取互相表裏經之絡穴為客,故又稱「主客原絡法」。例如肺經病候咳喘,先取肺經原穴太淵,再取大腸經之絡穴偏歷,可收互相協助之效。

8、母子配合法:本法根據五行生尅之原理,尋取母子關係之腧穴,配合治療。包括1子母迎隨法2補母瀉子法3瀉南補北法。詳見上節難經之治療總則。

9、強壯治療與對症治療結合法:本法一面依照上列諸法取穴作對症治療,一面對全身有強壯作用之腧穴,互相配合,以收補正袪邪之效,適用於一般慢性疾患。例如膏肓俞、腎俞、足三里可以強壯體功,用治虛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可以幫助消化、吸收能,增加營養,均為慢性虛弱症不可缺少之重要配穴。

10、諸穴同時使用與輪流使用法:本法取在患部附近之諸穴,均有治療該病功能者,可以同時取用,亦可擇一輪流施治。例如肩痛,可取肩井、肩髃、臑俞、肩中俞、天髎、秉風、曲垣諸穴,同時刺灸,亦可分為數批,於第二天取一二穴,翌日再易另二穴,輪流使用。

(三) 常用配穴舉例穴性分析

茲將古人針灸治療臨症常用之配穴方法,凡三十則,略加簡釋於下:

1、大椎、曲池、合谷

(1)功能──大椎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主一身之表,曲池、合谷屬手陽明經,能清裏達外,調和營衛。故三穴配合,有疎解一切外感表邪之功。

(2)主治──外感頭痛發熱等證,瘧疾寒熱往來亦能治之。

2、合谷、復溜

(1)補復溜瀉合谷可以止汗──復溜屬腎經,補之能溫腎陽而充皮膚衛外為固;瀉合谷能清氣分之熱,且引衛陽以達表分,故能止汗。

(2)補合谷瀉復溜可以發汗──合谷屬大腸經,補之能發表托邪,隨汗而出;瀉復溜,則取其疏泄衛陽而成開皮毛之用,故能發汗。

3、曲池、合谷

(1)功能──二穴俱屬手陽明經,性能上行,而清熱散風。

(2)主治──能療頭目之疾,而為清理上焦之妙法。

4、水溝、風府

(1)功能──二穴俱屬督脈而作用在腦神經中樞,補水溝能開關解噤;瀉風府,可利舌本之強急,有開竅回生之功。

(2)主治──一切卒中急症、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必用。

5、肩髃、曲池

(1)功能──二穴配合,擅能宣氣行血,搜風逐邪,舉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病,均能疏通而調和之。

(2)主治──中風、偏枯、風濕諸痺。

6、環跳、陽陵泉

(1)功能──二穴俱屬膽經,善能理氣調血,驅風袪濕,且陽陵泉為筋之會,尤能舒筋利節。

(2)主治──中風偏枯、半身不遂、諸痺不仁、痿廢等證,皆可奏效。

按此二穴與肩髃、曲池穴位相對,功能亦同,惟彼之作用在上肢為強,此二穴之作用在下肢為勝,為稍別也。

7、曲池、委中、下廉

(1)功能──曲池搜風行濕,委中搜風利濕,下廉通陽滲濕,三穴配合,有通經活絡之功。

(2)主治──四肢風寒濕痺。

8、曲池、陽陵泉

(1)功能──曲池清肺腸達表,陽陵泉瀉肝膽而平裏,二穴均居於手足四關,故有宣通上下,疎利表裏之功。

(2)主治──凡肝肺鬱抑、胸脇脹痛、腹滿便結,以及諸痺均效。

9、曲池、三陰交

(1)功能──曲池清熱搜風、三陰交為血科主穴,二穴一陽一陰配合,能清血中之熱。

(2)主治──諸般腫痛、花柳毒瘡,以及風濕諸痺,婦女崩帶癥瘕。

10、三里、三陰交

(1)功能──三里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二穴相配為脾胃虛損氣血兩虧之主法。

(2)主治──脾胃虛寒、風濕客邪、腿胻痠麻等症,其效甚著。

11、陽陵泉、三里

(1)功能──陽陵泉能平肝火之橫逆、三里可健理脾胃之機能,故凡木土失和、中焦失運,均能主之。又陽陵泉為筋之會,三里能滲濕散寒,故亦治筋骨痺痛。

(2)主治──中焦停痰、口苦、吞酸、嘔吐、泄瀉、及風濕膝痛、筋攣急、歷節風等症。

12、四關

(1)功能──合谷、太衝四穴,皆居歧骨之間,故名四關。二穴均為原穴,合谷主陽氣,太衝主陰血,故能通利關節、行氣活血。

(2)主治──搜風理痺、通經行瘀。

13、豐隆、陽陵泉

(1)功能──豐隆為足陽明別絡別走太陰,陽陵泉為膽經之合穴,屬木中之土,二穴性均沉降,故為通大便之主法,可以比擬承氣湯而無其猛下之弊。

(2)主治──通大便、瀉痰實、降血壓、治癲癇。

14、氣海、天樞

(1)功能──氣海能溫腎振陽,天樞理胃陽糟粕,二穴相配,擅治腹寒痼冷。

(2)主治──疝瘕、奔豚、脫腸、失精、陰縮、少腹病痛、小便不利,及婦人經帶等症,為羸瘦虛勞之首法。

15、中脘、三里

(1)功能──中脘為府之會、胃之募;三里屬胃之經,中土之土,故二穴專理胃腑,兼治腹中一切疾病。

(2)主治──中宮失和、吐利、噎膈等症。

16、合谷、三里

(1)功能──二穴均屬陽明經,一手一足,上下相應,升清降濁,腸胃並調。清氣不升,胃弱納減者,宜補三里,濁氣不降,停食不化者,宜瀉三里。

(2)主治──脾胃虛弱、納穀廉少、停食不消、腹脹噎噦等症。

17、三里二穴

(1)功能──胃為水穀之海,後天精華之所由生,三里屬胃經合穴,為土中真土,故為健理脾胃之要穴,有補中益氣之功。

(2)主治──壯元陽、補虧損,凡寒氣積聚,癥瘕腫脹等症。

18、勞宮、三里

(1)功能──勞宮屬心包絡經,擅清胸膈之熱,開七情之鬱結,與三里配合,可瀉胃火之上逆。

(2)主治──結胸、痞滿,嘔吐、乾噦、噫氣、吞酸、倦怠、嗜臥等症。

19、三陰交二穴

(1)功能──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有氣血兩補之功,為女科 之要穴,亦為內傷虛勞之要法,較之理中、八珍、腎氣等方,實有過之無不及。

(2)主治──腹痛、瀉痢,疝瘕、轉胞,經帶崩閉、絕嗣等症。

20、隱白二穴

(1)功能──隱白為太陰之井、脾氣之根,故補之可升舉脾陽之下陷,散沉痼之寒積,為虛勞門中要穴。

(2)主治──脾陽不運、腹脹泄瀉、倦怠少氣、婦女崩帶等症。

21、大敦二穴

(1)功能──大敦為肝經井穴,肝主筋,足厥陰經繞陰器抵少腹,故能疏經調肝;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2)主治──男子陰疝、女子寒瘕、卵縮、陰挺,少腹墜痛。

22、大椎、內關

(1)功能──大椎為諸陽之會,可利膀胱之水,內關為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三焦,而三焦為決瀆之官行水之道,故二穴配合能行水化飲。

(2)主治──胸膈停水而作喘咳吐逆等症。

23、內關、三陰交

(1)功能──內關為手厥陰之別絡別走少陽三焦,能清心胸之熱從水道而出;配以三陰交,能滋陰養血,為陰虛勞損之要法。

(2)主治──陰虛骨蒸、盜汗、咳嗽、失血、夢遺、經閉等症。

24、魚際、太谿

(1)功能──太谿補水中之土,潤燥以生金;魚際瀉金中之火,逐邪而扶正。二穴配合,能滋津液、清肺火,為肺癆肺痿之要穴。

(2)主治──咳嗽、吐血、骨蒸、潮熱。

25、天柱、大杼

(1)功能──二穴皆屬足太陽經,能引太陽經氣自頭項而挾脊下行,故李東垣曰:「五臟氣亂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

(2)主治──頭暈目眩,及風寒客於太陽、頭項強痛等證。

26、俞府、雲門

(1)功能──俞府降衝逆,斂腎氣;雲門開胸順氣,導痰理肺,標本兼治,而為咳嗽喘息之要法。

(2)主治──胸滿、咳嗽、喘息。

27、氣海、關元、中極、子宮

(1)功能──氣海以振腎陽,關元主滋陰精,中極能調月經。子宮在中極旁開三寸,正當胞宮門戶,故四穴相配,為男女求嗣要穴。

(2)主治──男女不孕症。

28、合谷、三陰交

(1)功能──三陰交為三陰之交會,主補腎養血,妊娠當補而不當瀉;合谷為大腸經之原,與肺相表裏,肺主氣,妊娠當瀉而不當補,倘補合谷瀉三陰交,則氣旺而血衰,故能墮胎。反之,若補三陰交以養脾血,瀉合谷以清裏熱,恰如方藥中的白术、黃芩,卻有安胎之功。

(2)主治──安胎、墮胎,並治陰虛陽亢上熱下寒之證。

29、少商、商陽、合谷

(1)功能──三穴配合,能清肺熱,刺之出血,為喉科之主穴,而小兒為純陽之體,衛氣未充,易感外邪,而見肺熱之證,三穴既清肺熱,故亦為兒科之主法。

(2)主治──一切喉病、小兒感冒喘咳發熱等症。

30、曲澤、委中

(1)功能──二穴為動脈所在,刺之出血,能調整血行,驅毒解穢。故對暴絕厥逆者,有起死回生之功。

(2)主治──為霍亂吐瀉之要穴,又能解暑穢,清血毒,凡瀉痢赤白及花柳毒瘡之未潰者,刺之出血,均具特效。


(四) 兩穴合用效如神

十二經絡原絡配穴法

(大趾端)→

足 厥陰

→→→

太陰 手

(大指後)

(跗上)←

足 少陽

←┐

大腸

陽明 手

(次指端)

(目)

(鼻)

(無名指端)→

手 少陽

三焦

中焦

陽明 足

(跗[腳背])

(中指端)←

手 厥陰

心包←┐

太陰 足

(大趾端)

(足心)→

足 少陰

→┘

少陰 手

(小指內側)

(小趾外側)←

足 太陽

膀胱

←←←

←小腸

太陽 手

(小指外側)


時辰

時刻

經名

臟腑

起於

止於

原絡配穴

11:00p - 1:00a

足少陽

瞳子髎

足竅陰

丘墟(膽)、蠡溝(肝)

01:00a - 3:00a

足厥陰

大敦

期門

太衝(肝) 、光明(膽)

03:00a - 5:00a

手太陰

中府

少商

太淵(肺)、偏歷()

05:00a - 7:00a

手陽明

大腸

商陽

迎香

合谷(大)、列缺(肺)

07:00a - 9:00a

足陽明

承泣

厲兌

衝陽(胃) 、公孫(脾)

09:00a - 1:00a

足太陰

隱白

大包

太白(脾) 、豐隆(胃)

11:00a - 1:00p

手少陰

極泉

少衝

神門(心) 、支正(小)

01:00p - 3:00p

手太陽

小腸

少澤

聽宮

腕骨(小) 、通里(心)

03:00p - 5:00p

足太陽

膀胱

睛明

至陰

京骨(膀) 、大鐘(腎)

05:00p - 7:00p

足少陰

湧泉

俞府

太谿(腎) 、飛揚(膀)

07:00p - 9:00p

手厥陰

心包

天池

中衝

大陵(包) 、外關(三)

09:00p - 1:00p

手少陽

三焦

關衝

絲竹空

陽池(三) 、內關(包)

八脈交會配穴法

胃、心、胸疾病

公孫(脾)

內關(包)

銳眥、耳後、臉頰、頸、肩諸疾

足臨泣(膽)

外關(三)

內眥、耳、頸肩、小腸、膀胱諸疾

後谿(小)

申脈(膀)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列缺(肺)

照海(腎)

日常疾病配穴法

感冒

風熱感冒

大杼(膀)

曲池(肺)

風寒感冒

風門(膀)

風池(膽)

流行感冒或疫病

後谿(小)

通里(心)

夜間發燒不退

照海(腎)

大都(脾)

白天發燒不退

申脈(膀)

俠谿(膽)

咳逆不得息

足竅陰(膽)

經渠(肺)

虛症

過勞

先天虛症

氣海(任)

關元(任)

體虛久病

膏肓(膀)

神闕(胃)

小兒虛弱

身柱(督)

合谷(大)

過勞

勞宮(包)

大陵(包)

嗜睡懶言

通里(心)

大鐘(腎)

頭部

五官疾病

頭痛

風池(膽)

率谷(膽)

頭目痛

頭維(胃)

攅竹(膀)

頭面腫

陽谷(小)

解谿(胃)

鬱卒

支正(小)

勞宮(包)

夢魘不寧

厲兌(胃)

隱白(脾)

各式各樣的眼疾

睛明(膀)

攅竹(膀)

兩眼昏暗

肝俞(膀)

命門(督)

白內障

角孫(三)

絲竹空(三)

耳疾

翳風(三)

聽宮(小)

耳門(小)

鼻病

風門(膀)

迎香(大)

鼻病

上星(督)

通天(膀)

鼻塞、面癢

迎香(大)

印堂(外)

鼻塞、暈眩、中風

頭臨泣(膽)

水溝(督)

中風急救

商陽(大)

少商(肺)

中衝(包)、關衝(三)、少澤(小)五穴選二穴合用

中風

百會(督)

湧泉(腎)

中風後遺症

瘂門(督)

風府(督)

口眼歪斜

頰車(胃)

地倉(胃)

牙痛

太淵(肺)

魚際(肺)

牙痛

手三里(大)

三間(大)

或二間(大)

牙齦腫痛

液門(三)

小海(小)

咽喉腫痛

少商(肺)

然谷(腎)

胸部疾病

各種肺疾

肺俞(膀)

太淵(肺)

咳嗽、氣喘

尺澤(肺)

列缺(肺)

各種心痛

間使(包)

內關(包)

心悸、精神疾病

神門(心)

少衝(心)

胸口痛

膻中(任)

巨闕(任)

胸脅痛

丘墟(膽)

陰陵泉(脾)

乳腫

乳根(胃)

少澤(小)

產後乳汁不足

前谷(小)

乳根(胃)

腹部疾病

便秘

照海(腎)

支溝(三)

嘔吐

日月(膽)

意舍(膀)

腹脹

懸鐘(膽)

陰谷(腎)

吐瀉

脾俞(膀)

三焦俞(膀)

腹疾

上脘(任)

中脘(任)

水腫、腹瀉

水分(任)

陰交(任)

腹中腫瘤

天樞(胃)

公孫(脾)

腹中腫瘤

行間(肝)

三陰交(脾)

腹中腫瘤

內庭(胃)

商邱(脾)

腹中腫瘤

章門(肝)

行間(肝)

肝膽疾病

期門(肝)

至陽(督)

肝膽疾病

肝俞(膀)

膽俞(膀)

黃疸病

胃俞(膀)

肝俞(膀)

疝氣

承漿(任)

帶脈(膽)

疝氣

築賓(腎)

大敦(肝)

消渴病

陽池(三)

太谿(腎)

酸痛問題

全身酸痛

合谷(大)

中渚(三)

肩臂痛

肩井(膽)

肩髎(三)

上背痛

膏肓(膀)

神道(督)

肘臂緊痛

少府(心)

曲澤(包)

肘臂手腕疼痛

外關(三)

腕骨(小)

腰脊痛

腰俞(督)

命門(督)

腰酸背痛

腎俞(膀)

大腸俞(膀)

腰腿痛

環跳(膽)

委中(膀)

步履艱難

中封(肝)

足三里(胃)

步履艱難

太衝(肝)

伏兔(胃)

步履艱難

陰市(胃)

飛揚(膀)

半身不遂、筋緊

陽陵泉(膽)

風市(膽)

生殖泌尿問題

婦科疾病

陰交(任)

中極(任)

月經過時不止

血海(脾)

隱白(脾)

男性性能力問題

關元(任)

大赫(腎)

遺精

中封(肝)

曲泉(肝)

泌尿疾病

膀胱俞(膀)

腎俞(膀)

其他疾病

血液病

膈俞(膀)

血海(脾)

痔瘡

太白(脾)

二白(外)

痔瘡

承山(膀)

長強(督)

羊癲風

神庭(督)

身柱(督)

汗流不止

百勞(外)

通里(心)

腋下腫塊

少海(心)

足臨泣(膽)

突然聲啞不能言

靈道(心)

太淵(肺)

水腫

陷谷(胃)

陽輔(膽)

皮膚病

陽谿(肺)

曲池(大)

或天井(三)

(五) 常見症狀對症取穴舉例表

症狀

選穴

症狀

選穴

發熱

大椎、曲池、合谷

噎症

天突、內關

昏迷

水溝、十宜

胸悶

中脘、內關

虛脫

灸關元、神闕、針足三里

胸痛

膻中、內關

外汗

合谷、復溜

惡心、嘔吐

內關、足三里

盜汗

後谿、陰隙

呃逆

膈俞、內關、勞宮

失眠

神門、三陰交

腹脹

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

多夢

心俞、神門、竅陰

失音

扶突、合谷、間使

邪肋痛

支溝、陽陵泉

牙關緊閉

下關、頰車、合谷

消化不良

足三里、公孫

舌強

啞門、廉泉、通里

尿閉

三陰交、陰陵泉

喉痺

合谷、少商

遺精、陽痿、早泄

關元、三陰交

流涎

水溝、頰車、合谷

尿失禁

曲骨、三陰交

心悸

內關、隙門

便秘

天樞、支溝

咳嗽

天突、列缺

脫肛

長強、承山

疳積

四縫

月耑部扭筋

承山、陽陵泉

乳汁不足

少澤

皮膚瘙氧

曲池、血海、三陰交

高血壓

人迎

虛弱

關元、足三里

崩漏

隱白

陰癢

蠡溝

主要穴位與其功能

穴位

主要功能

百會

頭痛、高血壓、發熱、失眠、目眩、鼻疾、痔瘡、耳鳴、健忘、中風。

印堂

流鼻血、目眩、頭痛、幼兒抽筋。

四白

眼睛疲勞、臉部麻痺、三叉神經痛。

下關

牙痛、耳痛、臉部麻痺或疼痛。

頰車

臉部疼痛、下齒痛、牙床痛。

翳風

重聽、暈車暈船。

大迎

三叉神經痛、臉部抽筋、齒痛。

人迎

高血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發炎、突眼性甲狀腺腫、呃逆。

扶突

嘔吐、打膈、喉嚨痛、心悶、聲啞、甲狀腺病變、吞咽困難。

天柱

後頭痛、頸項轉側不利、頸肌強痛、鼻塞咽腫、眼疾、增強記憶。

風池

各種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結膜炎、近視、感冒、頸部疾患。

完骨

眼睛充血、目眩、偏頭痛、扁桃腺發炎。

人中

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癲狂、牙關緊閉、臉部麻醉。

天突

喉嚨痛、打膈、嘔吐、咳嗽。

氣舍

胃痛、落枕、嘔吐、胸悶、胸痛、咳嗽。

肩井

頸椎病、頸項部肌肉痙攣、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中風後遺症。

肩骨禺

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痺。

中府

心律不整、氣喘、咳嗽、感冒。

膻中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婦女乳汁過少。

巨闕

胃酸過多、氣喘、神經衰弱、心理異常。

中脘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神闕

慢性腸炎、脫肛、腹脹、虛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樞

生殖器疾病、婦女病、容易疲勞、便秘、胃下垂。

大巨

不孕症、腎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經痛、風濕病。

關元

急性尿路感染、遺尿、盆腔炎、閉經、不孕、產後惡露不止、睪丸炎、遺精、陽痿、虛勞羸瘦。

氣海

陽痿、遺精、早泄、子宮脫垂、婦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結、神經衰弱。

腰眼

即腰部至臀部位。腎虛、遺尿、遺精、陽痿、早泄、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

命門

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慢性腹瀉、腰痛、足部怕冷。

大腸俞

痢疾、腸炎、腰扭傷、便秘、?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腳麻痺。

小腸俞

痢疾、腸炎、痔瘡、關節風濕、泌尿器官疾病。

腎俞

腎炎、膀胱炎、食慾不振、坐骨神經痛、歇斯底里(此穴乃至百病之穴)。

胃俞

各種胃病、消化不良、嘔吐。

脾俞

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

失眠、肝病、視力減退、目眩、中風。

三焦俞

腸鳴、腹瀉、尿路感染、白帶過多、腰痛、尿滯留。

膈俞

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氣喘。

肺俞

呼吸系統功能失調、頸肩痛、皮膚病、幼兒疳積,肺虛自汗。

膏肓

心跳、脅間神經痛、支氣管炎、氣喘、乏力、暈眩。

天宗

五十肩、胸痛、脅間神經痛、肩胛部疼痛。

至室

腰痛、坐骨神經痛、腿肚抽筋,痛捏可增強精力。

次髎

治坐骨神經痛有特效,兼治生理異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瘡。

長強

治痔瘡有特效,可增強精力。

曲池

感冒、高血壓、皮膚病、發熱、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澤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膚搔癢或乾燥、肘關節內側疼痛。

手三里

胃脘痛、腸鳴腸炎、腰背疼、牙痛。

神門

心神不寧、心絞痛、神經衰弱、健忘多夢、精神疾病、便秘、心臟病。

勞宮

神經衰弱、高血壓、心率過速或過慢、噁心嘔吐。

陽池

糖尿病、神經痛、手部痛、手部關節炎。

合谷

高血壓、耳鳴、眼睛疲勞、發熱頭痛、盜汗自汗、感冒。

梁丘

胃痙攣、痢疾、膝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

婦女病、變形性膝關節炎症、貧血。

陰、陽陵泉

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腹脹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水腫、婦女病。

足三里

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解谿

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頭痛、膝痛、頭面浮腫、下肢麻木,足踝關節酸痛。

衝陽

過敏性體質、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腳痛。

然谷

腳底痛、扁桃腺發炎、怕冷、生理不順。

委中

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關節風濕痛、流鼻血、高血壓。

承山

小腿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脫肛、便秘。

三陰交

更年期綜合症、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太谿

腎臟病、扁桃腺發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風濕疼痛。

湧泉

生殖器官疾病、腎臟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咽痛失音、失眠、氣喘、增強精力。

太白

消化不良、腳部冰冷、消化系統病。

足心

頭暈目眩、五心煩熱。

二、針灸處方

(一) 針灸處方之意義

針灸治療時,將數腧穴個,作有規律的組合,稱為針灸處方。

針灸處方時,除應用上述配合規律外,並須結合各種針灸之治療法則以選取腧穴,然後取其所宜,去其所忌,分其主輔,定其先後,組成有制之師,俾充分發揮針灸之療能。

(二) 針灸處方之法則

針灸處方組成之法則,一如藥物之處方然,係依照各穴之性能,分為君、臣、佐、使,故通常以四穴為準。

何謂君臣佐使? 據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故君為一方之主穴,用以治療主要證狀;臣為君之輔助穴,用以加強主穴之療效,即上條配穴之意;佐之作用有二:1為恐君穴之力量太過,用以監制其副作用 2為協助君穴或臣穴,以解除次要證狀;使為引導各穴之力量能達於病所。特作下圖以表之:

│ /

│ 臣 / 使

─┬─┴─┬─┴────

│佐 │ 佐

└── └──

處方舉例:如病者患右側上齒痛,取合谷、內庭、耳門、禾髎四穴。

本方方義: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治療牙齒痛之特效穴,故用以為君;內庭穴屬於足陽明胃經,足陽明經脈入上齒中,取內庭配合谷,能加強對上齒痛之療效,故用以為臣;禾髎穴位於上顎骨犬齒根窩部,乃局部取穴法,故用以為使,期引各穴之針力達於病灶部位也;取耳門者,乃因耳門能治療因牙痛所引起之耳前面痛,屬於次要證狀,故用以為佐。

按針灸配穴與處方之法,古人於治療時早知運用,可散見歷代針灸書籍,惟未揭出配穴與處方之名,使成一專門之名詞耳。近代李文憲著針灸精粹,首闢配穴之說,此後更由配穴衍化處方,針灸治療之學乃稱大備。本書於上條中已羅列古人經驗配穴三十則,藉供讀者參考,至於古人針灸處方之精華,均詳載於下章常見疾病之針灸治療法各節,茲不復贅。

經脈五俞穴表

陰經

陽經

五俞

五行屬性

(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大腸(金)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曲池

(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邱

陰陵泉

胃土(土)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三里

(火)

少衝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小腸(火)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小海

(水)

湧泉

然谷

太谿

復溜

陰谷

膀胱(水)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崑崙

委中

心包(相火)

中衝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三焦(相火)

關衝

液門

陽池

支溝

天井

(木)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曲泉

(木)

竅陰

俠谿

臨泣

丘墟

陽輔

陽陵泉


急痛:

急痛證

治法

處方

配穴

心痛

取任脈、膀胱經、首厥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膻中、心俞、內關

厥陰俞、郗門、足三里

膽痛

宜取足少陽、厥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陽陵泉,日月,中脘

膽俞,太衝,足三里

蛔厥

取手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迎香,陽陵泉

人中,膽囊穴

胃疼

取足陽明、手厥陰、足少陽經穴為主,針用瀉法,酌用灸法。

中脘,足三里

內關,陽陵泉

腹痛

取任脈、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天樞,中脘,足三里

氣海,合谷

腎痛

取任脈、足少陰、太陽經穴為主,針用瀉法,酌用灸法。

腎俞,照海,太谿

中極,委陽,三陰交,京門

出血:

出血證

證型

治法

處方

配穴

咳血

肝火犯肺

取手足厥陰,(心包經,肝經),手太陰肺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行間,魚際

勞宮,肺俞

陰虛火旺

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穴為主,針用補瀉兼施

尺澤,孔最,魚際

百勞,然谷,太谿

衄血

肺熱

取都脈、手太陰經脈為主,針用瀉法

上星、合谷、少商

風府、天府

胃熱

取都脈、手足陽明經脈為主,針用瀉法

上星、二間、厲兌

中脘、隱白

肝火

取都脈、足厥陰、少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兌端、行間

曲泉、湧泉、委中

吐血

胃中積熱

取都脈、足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上脘、內庭

?門

肝火犯胃

取足陽明、厥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梁丘、太衝

勞宮

脾氣虛弱

取足太陰、陽明、任脈經穴為主,針用補法,並灸。

中脘、足三里

脾俞、隱白

便血

脾氣虛弱

取任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針用補法並灸。

關元、太白

足三里、會陽

大腸濕熱

取足太陽、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大腸俞、長強、次?

腸俞、下巨虛、承山

尿血

陰虛火旺

取都脈、任脈、足厥陰、少陰經穴為主,針用補瀉兼施

命門、腎俞、關元

陰谷、太谿、大敦

心火亢熱

取任脈、手厥陰、足少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

關元、勞宮

然谷


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