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網路搜集推拿資料

疼痛理療師

全世界有 152 以上國家地區使用中國推拿保健,經絡穴道保健科學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在(針灸.推拿.芳療.經絡導引及正骨術)是安全有效之傳統療法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推薦

一、痛 症:

關節炎,風濕痛,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落枕,後頸痛,肩痛,凝肩,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投手肘,腕痛,腰痛,肋間神經痛,神經痛,背痛,運動傷害,扭傷,肌腱炎,足底痛,肌肉痠痛,慢性痠痛,外傷後遺症、坐骨神經痛,跟腱周圍炎,退化性關節炎,膝痛,癌症疼痛,頑固疼痛等。

二、耳鼻喉疾患:

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重聽,耳鳴,眩暈,梅尼爾氏症候群等。

三、腸胃系統:

胃痛,呃逆,便秘,泄瀉,痔瘡,消化性功能障礙等。

四、呼吸系統:

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久咳,胸悶,梅核氣等。

五、精神系統:

失眠,焦慮,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性機能障礙等。

六、神經系統:

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後遺症,偏癱,肌肉萎縮,帕金森氏病,手足麻木,腦性麻痺,頸椎壓迫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神經功能障礙等。

七、皮膚系統:

過敏性皮膚炎,帶狀皰疹疼痛,痤瘡,全身癢疹等。

八、婦科系統:

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等。

關於推拿

起源:無證可考。現一致認為是早期人類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的保護反應、自我治療手段的發展和健全。
人類先認識到按摩的治療作用,後才發展理論。然後理論指導實踐,逐漸發展而成。文獻記載:俞跗 最早將按摩應用於臨床。推拿古稱按摩、按蹺、按杌、導引。是指用手、其他部位(肘、臂、膝、足、背、臀)或工具,在人體體表的部位或特定的穴位,運用力的技巧性變換,作用於人體以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對於按摩一詞,許多人都很熟悉,不僅聽說過甚至用過,如急救時掐人中、胸外按壓;勞累時按揉肌肉關節、叩打肩背等等。它是古老的醫治疾病的方法,眾所周知原始社會生產力水準低下,人們為了生存要找尋野果、捕獵動物充饑,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要同野獸進行搏鬥,同大自然作鬥爭,因此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勞動中,必然會有些損傷和疾病,通過用手撫摸、按揉卻收到良好的效果。人類本能的重複應用這些能夠去除疾病的方法,經過幾千年的延續,這些手法得到發展和積累,逐步形成了現代的按摩術、推拿療法。

推拿的特點:簡(手續簡便)、便(操作方便)、驗(效果明顯)、廉(價格便宜)。

推拿的作用原理

一、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適用於關節錯位、肌腱滑脫、關節脫位。

二、增強血液循環:

(1) 擴張毛細血管,推拿可以使細胞內蛋白分解,產生組織胺、類組織 胺等物質,進而使血管擴張,每 1mm 2 肌肉斷面可以顯示:推拿前 31 個——推拿後 1400 個。

(2) 重建毛細血管網,推拿使跟腱斷端小血管大量生成。

(3) 恢復血管壁彈性,推拿使血管壁大量脂質類物質下降,血管硬化減少,血管彈性提高。

(4) 心臟做功減少,耗氧減少,心肌缺血缺氧改善。

(5)血液流動加快(手法擠壓後壓力增高,流動加快),推拿使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流加快,血液粘稠度下降,良性迴圈狀態)。

三、 提高局部組織溫度,血管擴張,開放,血流加快,皮膚溫度升高。

四、 閘門學說:脊髓後角有疼痛的閘門控制系統。若細神經纖維興奮,打開閘門,疼痛資訊通過。若粗神經纖維興奮,關閉閘門,疼痛信號不通過。粗神經纖維可以抑制細神經纖維,已經成為神經學一般原則。其鎮痛機理在於手法啟動了大量的外周粗神經纖維,傳入脊髓後角,抑制細神經纖維,關閉閘門,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

五、系統內能:能量的轉換,手法的有用功,轉變為各種內能,進而起到治療作用。

六、信息學說:手法刺激產生某種資訊,通過傳遞系統到達有關臟腑,對失常資訊系統進行調整。

七、生物全息學說:人體某一局部是全身各器官的縮影,其原理為生物全息診療法。如第二掌骨診療法、足部按摩等。

推拿的適應證:

1 骨傷科:頸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關節脫位、四肢關節軟組織損傷等。

2 內科:高血壓、冠心病、中風後遺症、胃炎、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頭痛、面癱等。

3 婦科: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恥骨聯合分離。

4 外科:下肢靜脈曲張、慢性闌尾炎。

5 五官科:鼻咽、近視、斜視、耳鳴、耳聾、牙痛。

6 兒科:小兒疳積、肌性斜頸、佝僂病、小兒發熱、驚風、咳嗽、遺尿、腹痛、便秘等。

推拿的禁忌證:

1 診斷不明的急性脊柱損傷或伴有脊髓症狀者(腰椎腫瘤)。

2 各種骨腫瘤、骨結核、老年骨質疏鬆症、骨髓炎、骨折初期、關節脫位復位後初期。

3 嚴重的心、腦血管疾患者,體質過虛者,不能承受推拿手法刺激,易造成昏厥。

4 傳染病如結核、肝炎。急性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者。

5 出血性疾患,如白血病、再障、過敏性紫癜等。手法刺激後可導致再出血。。

6 治療部位皮膚破損或有皮膚病者,如濕疹、膿腫、皮膚凍傷、皮裂傷、燙傷。

7 月經期及婦女妊娠 3 個月以上者,腹部和腰骶部不可以使用手法。

8 精神病患者。

9 極度疲勞、醉酒者。

10 年老體弱者、經不起手法刺激者。

推拿治療原則及治法

一、推拿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定義):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基本精神指導下,對臨床病證制定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律。

二、推拿 名稱演變 按蹺、案扤、導引、按摩、推拿(明清)源于小兒推拿

西方: Massage 我國:早期 Chinese Massage 現在 Tuina 日本:手技

推拿學 :研究運用推拿來防治疾病的一門科學。

三、理論基礎:中醫基礎理論

四、推拿特點

簡便:簡單便捷。

⑴簡單易學,容易掌握是它的一大特點。大多數手法操作簡單,能夠被大多數人掌握,是民間用以進行身體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民間廣為流傳,並依此形成了眾多的推拿流派。

便捷:手操作(本質的特點),“有理走遍天下”,對於按摩師,則是雙手走遍天下。

局部接觸,手操作為主: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為人體的一部分。

重經穴、明解剖:推拿與針灸密切相關,但又有諸多不同之處:

穴位:大多是沿用針灸的穴位,但與針灸又有所不同,有其獨特之處。針灸穴位以“”為主,推拿 點、線、面結合如:

項部 天柱骨 項後發際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線,前臂 三關 前臂橈側,陽池至曲骨成一直線

五個手指的羅紋面 脾、肝、心、肺、腎 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操作:穴位治療:針灸以針刺和灸法為主。而推拿可運用多種方法(手法)

如:神闕 針灸禁針,只灸。推拿可以揉、摸、震顫、捏擠多種方法。

強調解剖 風池下一寸 腦供血 增強腦部的供血

診治合一,具有良好療效:具有卓越的療效 相對而言 推拿特色病種 推拿三大病:漏肩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

與氣血直接相關:直接作用於改變氣血運行的系統內能,激蕩氣血,最終達到促進氣血運行、氣血調和的目的,從而治療疾病,促進微細血管的微循環,在此基礎上促進損傷引起的血腫、水腫的吸收;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達到修復軟組織的目的。

五、治療範圍:適用範圍廣:內外婦兒。但主要用於傷筋(軟組織損傷),頭、頸、肩、腰、腿疼痛等。推拿三大病症:漏肩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推拿現逐漸應用于保健按摩。

六、推拿的術前準備

1 手的準備—潔淨、溫暖適宜、指甲不長不短、手部力量的練習如握握力器、抓拳彈指、抓沙袋、俯臥撐等。

2 推拿工具的準備:推拿床、床單、枕頭、按摩棒等。

3 體位:患者仰臥位、俯臥位、坐位。醫者站位(丁字步,便於移動)、坐位。

4 時間:根據治療的具體情況而定。病情複雜的時間長一些;病情簡單的時間短一些。局部病症的時間短;全身病症的時間長。

5 手法的準備:根據不同的的病症虛實狀況,使用補瀉手法。一般情況下,柔和、力量輕、時間長、順時針方向、頻率慢為補;反之為瀉。

6 力量的準備:腕關節放鬆靈活,雙上臂及前臂屈伸及牽拉鍛煉;雙下肢的力量練習。

7 醫學基礎知識的準備(解剖、檢查、神經、穴位、各科病症等。

中醫推拿基本手法

用手或肢體部分,按特定的規範化動作技巧,來刺激體表的操作稱為推拿手法。中醫推拿手法種類繁多,名稱不統一。有些手法動作相似,但名稱不同,如按法和壓法;有些名稱相同,但動作卻不一樣,如一指禪推法和推法;也有的把兩種手法結合起來,如按摩、按揉等。基本上醫師都是根據一些單純的動作,以不同的刺激方式、強度、時間和活動肢體輔助,組合成複合手法或一連串動作,形成常規的操作程序。按衛生部對中國中醫藥大學的要求,現將推拿手法歸納為六類:

擠壓類
用指、掌或肢體部位按壓或對稱性擠壓體表,包括按、點、捏、拿、捻、踩蹺等方式。可以起到放鬆肌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的作用。其中按法常和揉法結合運用;點法刺激較強,常用於胃腹痙痛、腰腿痛等;捻法適用於四肢小關節。


擺動類
通過手腕部有節奏擺動,使壓力輕重交替地呈脈衝式持續作用於治療部位,包括一指禪推法、滾法、纏法、揉法等。一指禪推法是利用指端著力於一定部位或穴位,運用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壓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每分鐘擺動一般為 120-160 次。此法接觸面小,但滲透度大,常用於頭痛、胃痛、關節筋骨酸痛。


摩擦類
以掌、指或肘面,貼附在體表進行摩擦,包括摩、擦、推、搓、抹等 方式。其中有些手法是使之發熱,有些手法是推動氣血,有些則是以摩擦的形式揉搓肌膚。摩擦發熱主要以擦法,適用於胸腹、四肢、腰背部;推動氣血手法有摩、開、合、推、運、拂、刮等,適用頭面、胸腹、四肢部。

振動類
以較高頻率的節律性輕重交替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包括抖法、振法。具有袪瘀消積,順氣理血,鎮靜放鬆的作用。本類動作可用於全身,尤其在頭面與胸腹部。常用於失眠、健忘、焦慮、神經功能紊亂、腸胃失調、運動員賽前等。


敲擊類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側面,或 桑枝棒叩打體表,又分為拍、擊、彈等方式。較常用於風濕酸痛,局部感覺麻木或肌肉痙攣等。拳撃方式常用於腰背部;掌拍方式常用於頭頂、腰臀、四肢部;指尖輕叩常用於頭面、胸腹部;掌側撃法常用於腰背及四肢部。


運動關節類
對患者肢體關節進行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牽拉等方式。具體手法會根據關節結構特點和治療需要來選用。操作時,患者肌肉要盡量放鬆,活動關節的幅度、力量要恰當。






傳統中醫推拿對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作用。所謂「持久」是指手法能持續一定的時間而不會改變。「有力」指手法必須有一定的力度,但這種力度又視乎病情、體質、部位而異。「均勻」指用力均勻,節奏速度不會時快時慢,壓力不會時輕時重。「柔和」指手法不會生硬粗暴或用蠻力,動作變換自然。必須經過練習和臨床實踐,才能熟練掌握各種基本手法,靈活運用。如《醫宗金鑒》曰:「一旦臨症,機能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推拿手法的定義和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定義):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體表操作的方法。

一、擺動類手法

一指禪推法

[定義] 以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於人體的一定部位,以肘為支點,以前臂擺動帶動腕部,拇指關節作屈伸動作的一種推拿手法。

傳說一:梁武帝時達摩菩提取舊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滾撚纏揉六法。

傳說二:佛教禪宗用語,意為萬物歸一。傳說為達摩創始.

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龍和尚詢問佛教教義,天龍豎起一個指頭而令俱阺大悟。今可考者:為清咸豐武舉人李鑒臣客居揚州傳予丁鳳山。今之朱春霆與王紀松為李之第四代傳人。一指禪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滾撚搓抄纏揉搖抖抹勾。其特點是循經,技巧,取穴准適合內婦兒雜病.著作:《一指定禪》《一指陽春》

二、摩擦類手法

摩法

[定義]:以手掌掌面或指腹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均勻而有節奏的摩動,稱為摩法。

[動作要領]“皮動肉不動”—不能帶動皮下組織(與揉法比較)

1.緊貼皮膚

2.軌跡要圓

3. 力度輕(皮動肉不動)

4.頻率慢(周於藩認為:緩摩為補/急摩為瀉)一般為120-160/

5.方向:腹部。順時針為瀉—便秘(療效好,無副作用),逆時針為補—腹瀉(頻率緩)

[功效及應用]

本法輕柔緩和,和中理氣,消積導滯,特別適用於消化系統疾病。唐代百齡名醫孫思邈的益壽之道“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分類]

1.指摩:三指/拇指為吸定點,多用於穴位,譬如百會(升陽舉陷),囟門(刺激大腦組織,力度輕,良性刺激,促進生長發育,神經系統發育),中脘(化積),神闕(溫腎助陽),腎俞(拇指外旋)

2.掌摩法:摩全腹,不少於300圈。順時針和逆時針。

擦法

[定義]:以手掌掌面,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於體表一定部位,做直線來回摩擦。又稱平推法

[動作要領]

1.暴露皮膚、緊貼皮膚

2.線路要直,腕關節和前臂要成一條直線。

3.頻率快,急速。120-160/

4.一般運用介質:按摩油,潤滑劑.藥物製成,藥力借熱度深入組織。避免擦破皮膚。

[臨床應用]

1.擦能生熱: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寒症,痹症,痛症。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活血祛瘀尤甚。(血遇寒則凝,遇熱則行,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2.重擦又能散熱---熱症,應用時間宜長,擦至局部潮紅或瘀血產生。

3.皮膚感覺異常:麻木,蟻行感。

4.收功手法:傷筋在推拿結束時,損傷局部用擦法,使熱力深透,加強療效。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著力於機體的特定部位,向下按壓向前呈單方向的直線移動。

[動作要臨]

操作時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隨身體的曲線而起伏,速度要緩慢,用力要均勻。

[臨床應用]

主要應用於四肢胸腹腰背,舒經活絡,促進血液迴圈,加速代謝。

[分類]

1.拇指推

2.掌根推

3.大魚際推

4.肘推:操作者屈肘,以鷹嘴突出部著力

5.拳推:手握成拳,以拇指的的橈側面和食中無名小指的近端指間關節著力

6.分推法:用雙手的大魚際部按壓在施治部位,由內向外沿相反的方向,同時分別推動的方法

將成人推拿手法具體應用於人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冠以相應的名稱,即為推拿常規操作法。比如提拿肩井,為用拿法在“肩井”穴處的具體運用,稱為“提拿肩井法”,按揉足三裏,屬於按揉法在足三裏穴位上的具體運用,稱為“按揉足三裏法”。故推拿常規操作法的命名原則一般是手法加部位(穴位)或部位(穴位)加手法來進行命名。

三.扳法

三、叩擊類手法

四、踩蹺法

[定義] 踩蹺法是通過吊環、吊杆或床邊兩側扶杆,控制醫者的體重,以醫者的體重作為按摩的力量,採用特殊的腳法,作用于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以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的推拿方法。

[動作要領]

1.足壓法:醫者以足跟、足掌、足趾在施術部位踩壓,可定點踩壓,亦可交替走動踩壓,持續用力踩壓,使力量滲透肌肉深部,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切忌用力過猛,過急。以免造成肌肉組織或骨骼的損傷。多用於肩背腰,大腿後側。

2.足揉法:醫者以足掌或足跟在施術部位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揉動,勿在皮膚上移動。力深達肌肉,穴位深處,患者有酸、麻、脹、熱感。可雙足同時揉動,亦可一足踩床,一足揉動。用於肩背,腰骶,下肢。

3.足搓法:醫者以足掌或全足底在施術部位上進行有節奏往來搓動,滾動;足底與皮膚之間勿滑動,力量深透皮下組織,患者有酸、脹、熱感,用於四肢。

4.足撥法:醫者以足跟或足拇指沿筋垂直方向左右撥動,力量深透,足勿在皮膚上移動,撥動頻率不宜過大,用於腰背,臀部,下肢。

5.足叩擊法:醫者以足跟或足拇指,在施術部位或腧穴上進行叩擊產生酸、麻、脹感,力量先輕後重,亦可忍受為度。用於腰臀部。

6.足顫法:醫者雙足或單足置於施術部位,足由上至下行有節律的顫動,小腿肌肉靜止收縮,收縮顫動均勻柔和,由輕至重,由慢到快。用於四肢,腰背。

7.足加壓法:醫者將雙足跟置於施術部位,逐漸下壓,然後抬起足跟雙拇指下壓,並顫動。力量持續,協調連貫。用於腰背大腿後側。

8.足跟蹬法:醫者以足跟在患者施術部位上用力做與水準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斜向深壓,使作用力達深層。有酸脹麻感。用於肩腰下肢。

9.全足直腿法:醫者以全足置於施術部位,向下深壓,向前推移,用力均勻、緩和、,深透,用於四肢、腰背,根據施術部位,亦可採用足掌部或足跟部直推。

10.足滑推法:醫者以雙足自項部,沿背部、下肢、膀胱經路線緩緩推至踝部。或至項-背-肩-上臂滑動。或於腰兩側肌肉滑推,雙足落於床上,或於雙臀部滑推至床上。用於肩背腰,臀部。

[臨床應用]

1.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散寒.

2.解除粘連,促進血液迴圈,加快代謝,糾正錯位.

3.放鬆肌肉,消除肌肉緊張,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有益身心健康.

適應症

1.腰痛症: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性關節病,腰肌勞損

2.頸...痛症:如頸椎病,肩背肌筋膜炎等

3.下肢痛症:如坐骨神經痛,下肢肌肉扭傷

4.運動後疲勞及運動後肌肉痛全身保健按摩.

禁忌症

1.兒童.年老體弱者

2.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3.嚴重骨質疏鬆者,腫瘤患者.

4.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肝炎,肺結核等

5.出血性疾病,極度疲勞者.

6.孕婦禁用,月經期慎用.

注意事項

1.做好初診者治療前說明,解釋工作

2.踩床床墊宜厚軟,治療時採用俯臥位

3.開始踩壓力量宜小,頻率宜慢,逐漸加大.頻率加快,使患者適應.

4.觀察.詢問患者反應,出現異常反應,應立即停止治療.醫者操作要熟練.得心應手.

附:腰痛病的踩蹺治療

腰痛病主要包括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增生性關節炎,腰肌勞損等

1.雙足橫踩壓脊柱正中,從骶骨至胸椎,雙足縱踩壓腰兩側肌肉,雙足跟踩壓,揉腰兩側肌肉。以痛點為主,滑推腰兩側肌肉,尤其是痛點處,採用足加壓踩壓法。

2.如有坐骨神經刺激征,可採用以下方法:一足踏床,另一足直推患肢後肌肉,搓患肢肌肉,踩壓患肢肌肉,足跟踩大腿後側肌肉,拇指輕踩小腿三角肌,足掌輕踩跟腱,拇指壓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

五.捏法

[動作要領]

1.接觸部位:指腹(三指、五指指腹)

2.肩肘關節放鬆

3.對稱性的用力擠壓動作(一鬆一緊的擠壓動作),用力均勻適宜,動作要輕快柔和,有連貫性,速度可快可慢。

4.移動時要連貫而有節律性,不可呆滯。

[臨床應用]

六.揉法

[定義] 以手掌大魚際,掌根或手指螺紋面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作輕快柔和的環行迴旋運動,稱為揉法.

[動作要領]“皮動肉不動”—(吸定,帶動深層組織運動,但不要在皮膚上摩擦,移動。)

1.沉肩垂肘,腕關節放鬆,腕關節連同前臂做小幅度的迴旋擺動。

2.吸定,動作輕快柔和,均勻深透,不可滑動和摩擦。

3.緊揉慢移。

[功效及應用]“揉以和之”—揉法是和法的代表手法可以調和氣血,調和陰陽,舒筋活絡

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常用於脘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疾病,以及因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

傳統中醫認為:左轉(順時針)揉—補

右轉(逆時針)揉—瀉

[分類]大魚際揉:頭面,頸項,胸腹

指揉:拇指/三指揉—頭面,四肢,頸項,穴位

掌根揉:肩背,腰臀,下肢

前臂揉:項背,腰臀肌肉豐厚處

共同點

均要求吸定

動作要領均要求沉肩垂肘,都有前臂的擺動(此類手法的由來)

均要求緊做慢移

三焦辨證

三焦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其辨證主要用於熱證。
1)上焦證候: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無汗,身困重而痛,頭昏沉脹痛,耳聾,神情呆滯,沉默、思睡,不愛言笑,不想飲食,舌苔白膩,脈濡軟無力,有時可有腸鳴、腹瀉等。
2)中焦證候:發熱但不高,汗出熱不退,胸腹悶脹,不饑亦不想進食,口渴不思飲,大便稀溏不爽利,尿短黃,面部及眼白淡黃,苔灰帶黃,神情呆滯,泳濡,小腿冷;有的可有身痛、皮膚小疱疹;有的可見神志昏糊,痰多,心煩欲吐。
3)下焦證候:如為膀胱濕滯,則多小便不通,頭腦脹痛昏沉、小腹脹悶、舌苔灰白黃膩、脈濡。若是大腸濕滯,則感小腹板結脹滿、大便不通、頭脹、胃滿悶、舌苔灰黃、脈濡。

˙八大基本按摩手法
就芳香按摩而言,手法都是較輕柔的,因為輕柔的手法才能喚醒最細微的感知細胞,也才能使身心更健康

芳香按摩的手法其實可以自行變化,只要你能掌握這四點原則:

1. 用心按摩,讓受按摩者感到溫暖。

2. 動作緩慢,不可過於急躁使受按摩者更緊張。可隨時詢問被按摩者的感受,以調整按摩的力道。

3. 配合受按摩者的呼吸進行按摩手法,會使過程更順暢、按摩者感覺更舒服。

4. 帶著覺知進行。以傳達關愛、溫暖的心情進行按摩,受按摩者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雖然是很細微、無法言喻的,但卻真的能用心感受得到。

長推

使用方法:芳香按摩常使用長推的手法,雙手併攏放在身體部位,慢慢地往前滑動,透過手掌與掌根釋放穩定的力道。

常用部位:適合較大面積部位,例如背部、整個腿部或手臂等。



短推

使用方法:芳香按摩時也常使用短推,以雙手交替前進方式,往前推約2個手長的長度,慢慢地向前進行。

常用部位:較常使用在局部,例如小腿、大腿、肩膀等小面積部位,以便加強該區域肌肉的按摩。




大划船

使用方法:大划船也是一種長推手法,通常都從中間開始往上,到達頂端後,兩手再分別順著身體兩側往下划回原點。

常用部位:通常使用在大面積、較長的動作,例如背部、整個腿部等,也常作為起始和結束動作。


指壓

使用方法:大拇指打開和四指呈直角,四指支撐在身體上,以大拇指按壓的方式進行。

常用部位:較常使用在脊椎兩側、手臂、腿部中線等。以指壓沿著一直線,定點慢慢往上按壓移動。


輕揉

使用方法:以大拇指和四指握住軀幹或肩膀,上下推動進行揉的動作。

常用部位:常用在局部按摩,但會漸進的完成整個區域,常用在軀幹、腹部。例如腿部按摩動作,大划船之後,再以輕揉輔助,更仔細、充分地按摩該區域。



揉捏

使用方法:以大拇指和四指,像揉捏麵團一樣進行按摩。

常用部位:通常使用在較僵硬的肌肉,四肢和肩膀最常使用,但力道不可過重,以輕、緩為宜。



8字形

使用方法:以畫「8」的方式,先從一端開始,往斜上方推之後繞回來,再往斜下方推回原點。

常用部位:常用在前胸、上背部,通常是按摩者站在受按摩者側面時使用。有時也用於整個背部按摩。




海浪

使用方法:雙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規律地畫半圓,並順序地往外移動。

常用部位:適合抹按摩油或幫助穩定受按摩者情緒的動作,常用於大面積,例如小腿、大腿、背部等。



˙肩痛 - 五十肩、肩背痛、膏肓痛

基於平衡原理,穴道的按壓規則有幾點:頭部按壓同側,四肢穴道則為反側,即痛左按右,痛右按左,一般民眾,我們建議用按壓取代針刺、放血、針灸等治療。

備註:圖片僅供參考,因實際正確穴位位置仍會因個人體形,而有所不同。

使用穴位:董氏重仙穴(手掌面姆指與食指兩指交會處)

董氏重子穴(重仙穴延食指向上1吋半貼骨緣處)



˙軟組織扭傷 - 泛指肌肉韌帶肌鍵

使用穴位:扭傷穴(手垂下,前臂下垂,大姆指指向自己的胸部,手肘至腕骨連線上4分之1處貼著尺骨緣上方即本穴


˙痛風

急性發作 使用穴位:局部放血(即在疼痛點放血)

一般 使用穴位:骨關(腕橫紋向手掌上一吋之點,此點向姆指一吋為骨關)、木關(腕橫紋向手掌上一吋之點,此點向小指一吋為木關)




●肩膀痠痛

肩膀痠痛,已成為你每天熟悉的感覺了嗎?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因為肩膀是我們每天都會運用到的地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擔負著繁重的工作,造成損傷的機會自然也增加許多;特別是肩關節脫位或肩關節附近曾經骨折過的人,更容易造成日後肩部傷筋和痠疼的症狀;而一般的肩部受傷,通常是指局部軟組織急性的扭傷或慢性勞損造成發炎而引起的痠痛感。

最常見的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好發於40~5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造成五十肩的原因多半是因為肩膀使用過度、心臟血管疾病、神經性疼痛,所造成的肩膀疼痛,而這樣的疼痛自然使得肩膀不常運動,久了便形成惡性循環,又

除了五十肩之外,現今社會,有許多需要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總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在此情況下,如果再加上手部施力不當,就很容易造成肩膀僵硬、痠痛的情形。此外,心臟機能不佳、膽囊有問題,也會導致肩膀僵硬疼痛。

如何遠離肩膀痠痛?

肩膀痠痛,往往是生活習慣不佳所造成的,仔細回想一下,以下的正確習慣你是否都做到了呢?

1.定期運動:養成運動的好習慣,並且記得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做伸展操來放鬆肩膀的肌肉。

2.正確走姿:良好、正確的走路姿勢將使血液循環更為順暢。走路的時候將意 識集中在腳部,膝蓋伸直,腳後跟先朝地,縮緊臀部並抬頭挺胸。

3.用雙肩背包:減輕你的背包重量,建議你多多利用雙肩背包來分攤重量。

4.準備小外套:隨時準備一件輕薄小外套。尤其是在冷氣房裡辦公,一件輕薄的外套能避免讓你的肩膀受到風寒。

5勿長時間低頭:在打字或閱讀時,頭不可太低,以免因為頸椎彎曲,影響肩膀,造成肩膀疼痛。

6.不要過度使用肩膀:不要過度使用肩膀,不管是運動、做家事,都要注意不可過度使用肩膀,以免關節磨損,造成肩膀疼痛。

7.少吃冰冷食物:冰冷食物易阻礙血液循環,最好少吃。

肩貞

穴位:當手垂下時,腋窩後面的豎紋頭上一寸(大拇指橫寬)處。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按壓,或作圈狀按摩。

功效:主治肩胛痛、手臂痛。


肩井

穴位:位於後頸根部與肩膀的中央處。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按壓,或作圈狀按摩。

功效:舒緩頸肩部痠痛、背部疼痛、上肢痠麻等症。

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此穴。




大抒

穴位:第一胸椎下方凹陷往左右外側約2指橫寬處為大抒。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按壓,或作圈狀按摩。

功效:主治肩胛痠痛、頸部僵硬疼痛和手臂痛。


外關

穴位:手背朝上,從手腕中央到靠近手肘處約二寸(3指橫寬)處。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按壓,或作圈狀按摩。

功效:主治頭痛、上肢關節痛、前臂疼痛,對於腦中風的手足麻痺疼痛或是半身麻痺也有功效。


下肢部

下肢部肌腱韌帶強勁,肌肉較豐厚,故臨床上常選用滲透力較強的手法,如踩蹺法、按揉法、扌袞 法、拿法、推法、點法等。

上肢部

上肢部肌膚薄弱,關節靈活,故臨床上常選用較柔和的手法,如理法、按揉法、扌袞法、拿法、揉捏法、點法等。

背腰骶臀部

背腰骶臀部肌肉較豐厚,故臨床上常選用刺激性和滲透力較強的手法,如擊法、推法、扌袞 法、拿法、按法、點法等。

胸腹部

胸腹部肌肉鬆馳,皮膚易活動,從體表可直接觸及腹腔的內臟器官,故臨床上常選用較穩定、對內臟刺激較溫和的手法,如一指禪推法、揉法、摩法、拿法、按法、推法等。

頸項部

頸項部由於肌肉韌帶較發達,張力較大,並與發際相接,皮膚不易活動的特點,故臨床上常選用較穩定、滲透力較強的手法,如揉法、按揉法、一指禪推法、 扌袞 法、拿法、按法、捏法、撥法等。

頭面部

頭面部由於皮膚組織薄弱,敏感程度較高,故臨床上常選用較輕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禪推法、揉法、抹法、推法、摩法、掃散法等。

小兒推拿穴位除了經穴、奇穴、經驗穴、阿是穴之外,有相當部分穴位是小兒推拿學特有的,稱為小兒推拿特定穴。小兒推拿特定穴不同於經絡學說中的特定穴位,具有以下特點:不僅具有孔穴點狀,還有從某點至另一點成為線狀和部位(面)狀;大多數分佈在頭面和四肢(特別是雙手);前人對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中部分穴位歸屬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但不象十四經穴那樣有線路相連成經絡系統。小兒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屬於十四經穴,但其作用受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影響而與成人經穴作用有所不同。其作用原理受經絡學說指導。小兒推拿穴位呈面狀分佈為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於皮膚,因此與十二皮部的關係密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